【链接篇】
回眸50年南昌人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过法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每个一时代,春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专访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先生,请他给我们谈谈五十年来南昌的春节,和春节的南昌。
20世纪50年代:最美是劳动之余吃点肉
1953年的大年初一,正赶上日偏食,除了新疆和西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大清早起来拜年,都发现与往常有了一点不一样,从7点27分开始,日偏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1955年,南昌人在刚建好的工人文化宫搞活动,敲锣打鼓喜气洋洋。1959年,南昌人过年除了吃年夜饭,也会到人民广场这里来看看,这里,从那时开始,成了南昌的中心……这是我们对50年代春节的记忆。除了过年的喜庆欢乐,还伴随了一系列南昌的变化,讲多快好省、快步跃进。对于普通的南昌百姓来说,那时的生活清苦,但并不因此就缺少快乐。50年代的人们最爱说一句话:“劳动最美”,如果在劳动之余能吃上几片猪肉,那就更美。而过年的时候,大多数人家还是可以吃上几块肉的,所以,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小孩子们追来追去地放几个响炮。
20世纪60年代:集体性的春节
60年代,封四修,破四旧,读红宝书,吃完年夜饭,就“上山下乡”。平日里有的父母儿女被隔离,过年了,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平日里家家都是粗粮细做难见荤腥,而到过年了,都拿出攒了一年的各种票证去买肉、买油、买瓜子花生、买烟,门口早早就挂了几串熏肉腊肉,让人感觉,这年关越来越近了;平日里没有零花钱,但过年的时候父母总要给一点压岁钱,小孩们口袋里塞着鼓鼓的盐水花生,喜气洋洋地溜到街角的小摊上,买上一包烟花。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20世纪70年代:历经坎坷过春节
70年代是变化最大的一年,也是人们历经坎坷生活开始有重大转折的一年。我变我变我变变变——温瑞安武侠小说中的这个标题最能提示70年代的变化。从生活话语去理解时代变化是贴切的。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往来,一色的蓝蚂蚁、绿军装到喇叭裤、西服,一色样板戏、革命歌曲到乡恋、流行歌曲,电影从《上甘岭》、《创业》到《追捕》、《巴黎圣母院》,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禁锢下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是顷刻间发生的。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做汤圆、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而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蓄长发、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70年代最显著的改变之一是人性的复归,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讲,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20世纪80年代:看着晚会过春节
80年代的春节,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始有了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大年三十全家围着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过年的一道最亮的风景。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团圆,一边围着火盆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也把各个在不同地方的亲友也连结在了一起,大家看着共同的节目,体味着一些共同的故事,笑着共同的笑,感慨着共同的感慨,这也许就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不仅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笑,也让没能坐在一起的亲人感受到共同的气氛。以至于到了今天,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一年地受到很多的批评,然而老百姓们届时还是不由自主地会坐在屏幕前。
20世纪90年代后:走出家门过春节
到了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末,过年的方式就多了起来——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词就知道百姓过年有多忙了,“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包饺子贴窗花欢乐在农家,看焰火放鞭炮乡村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列车游天下”。总之,围在家里吃年夜饭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
南昌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平时吃的也已经很丰富,年夜饭吃些啥?儿子建议到饭店吃年夜饭免得老妈太辛苦;在超市购物交款排长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春节的乐事多了,品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连电视频道也“春运”——节目太多,挤破门槛。百姓过节的方式是一天天变了,休闲度假的意识也一天天强了,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一个团圆佳节渐渐变成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品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1-1 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