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徐杰舜]春节风俗溯源
  作者: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6 | 点击数:12260
 

    [题记]  春节,这个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重建,越来越有味了,越来越有情了。但是,在众多关于春节文化的介绍中,大多处于春节文化事项的一般叙述中,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春节风俗文化的来源也就不知就里。11年前笔者曾在《文史知识》1997年第1期上发表过,对春节风俗文化的来源作了探讨。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被“经济”和“政治”海潮淹没的时代,《春节风俗与蜡祭》一文也就石沉大海了。今天,在博客时代,我这个电脑盲在学生们的帮助下,也开出了博客,为了迎接2009年春节,特将拙文《春节风俗与蜡祭》转帖于下,以飨诸博友,也为中国民俗学网添一块砖。

    春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本文试图根据春节风俗与蜡祭的关系,谈谈春节一些风俗的始源。


    春节是妇孺皆知的民族传统节日,蜡祭却鲜为人知了。什么是蜡祭?《礼记·郊特牲》有一段文字作了详细的记载,其云: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基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尊野服也。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知蜡祭始于伊耆氏。伊耆氏“古天子号也”。汉郑玄《注》以帝尧为伊耆氏,唐贾公彦《疏》以神农为伊耆氏。不管为帝尧还是为神农,蜡祭始于原始社会,反映了在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植物和农业神的崇拜。蜡祭的对象是:先啬、司音、啬、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八种,故称之为“蜡八”。先啬是农业的首创者;司啬是前代主管农业的;农,郑玄《注》云:“农,田畯也。”田畯,即古之先教田者或始耕田者,就是农神或田祖;邮表畷,就是井田的疆界;猫、虎,因其食田鼠和田豕,保护农作物而受祭;坊,就是堤坝,用以蓄水、障水而受祭;水庸,就是沟洫,用以受水、泄水而受祭。总之,“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蜡祭之八神,不是对发明和管理农业有功,就是对保护和发展农业有恩,所以“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蜡祭的时间是“岁十二月”,即岁终农闲之时。蜡祭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其意就是希望堤坝不崩溃,洪水不泛滥,昆虫不为灾,草木不生于良田。蜡祭的参加者主要是“田夫”或“野夫”,即西周时代的农民。

    蜡祭要身着“黄衣黄冠”的“草服”,或称“野服”。何以用黄色?郑玄《注》云:“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由此可见,蜡祭是西周时代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徐杰舜的空间 2009-01-24 21:00:23

上一条: ·[叶涛]春节话“年”
下一条: ·民俗专家勾勒“春节日历”:初一到十五都有讲究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