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程蔷]过年:从传统到现代
——并略及中日过年习俗异同的比较
  作者:程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26832
 
  关于过年的家族聚会,天和二年(1682)的元旦日记有详细记载:“如先规,一门中先会于表屋,次裏家,次当家,次东家,而各祝之。出座者,忠胜,九入,直赖夫妇,予夫妇并子共三人,忠明夫妇,重赖等也。寿闲病,故无出座也。”根据平山敏治郎的解释,这里牵涉到与日记作者忠辰有亲戚关系的另外三家。横田忠胜是表屋的主人,他与九入平辈,是九入伯父忠赖的儿子,对于忠辰来说,忠胜就是他的堂伯父了。表屋在日笠村,同属天原乡。忠辰的爷爷九兵卫弘盛当年从日笠的横田家入继中贯的山本家,但日笠横田仍是他们的本根,所以新年必先去表屋拜年。实际上也就是元旦一早,四家聚齐于日笠的表屋,然后同去裏家。裏家是忠胜之弟横田宇兵卫忠知的家,当时由其后辈寿闲居住,但由忠胜的孙子忠明管理。当家指日记作者忠辰的家,是亲属拜年所走的第三家。东家指的是忠辰叔祖横田治兵卫宗嘉一系,直赖便是宗嘉之子。文中提到的重赖,是直赖妹妹的儿子,他本是一个没有土地继承权的“无足人”,现在被养作东家的嗣子,几年后改名权右卫门继承了东家的庄屋。论辈分,他与忠辰应是平辈,但也许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故把去他家安排在去忠辰家之后。从这一段日记,可以看出在元旦日,有亲属关系的四家人是如何走动的。他们是先会合于老屋,然后按辈分大小依次拜访祝贺,参加者有属于父辈的(九入、忠胜、直赖夫妇),有同辈的(平左卫门忠辰夫妇、重赖)和小辈的,那就是忠明夫妇和忠辰的儿子辰行(此时忠辰的女儿町女尚未出生)等,粗算即有十人之多。中国农村和城镇过年也有家族的聚会,由于人口众多,有时规模也不小,但像这样在一日之内一家家轮流跑过来,而且形成常规定例,似乎还比较少见。这也可算是新年亲属往来习俗大同中之小异吧。
  最后要说到新年期间的娱乐活动,即普通人利用节日得到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消遣。这在中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在日本大概也是一样。长沢利明在《江户东京岁时记》中分析东京人,特别是年轻人乐意到各寺院祭拜七福神的现象,究其动机,除了祈求吉利和保佑外,同时也还有借此寻乐的成份。这种祭拜活动,对江户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正是他们行乐、游玩、遣兴的大好机会,他们趁此到郊外游观田野风景,欣赏应时的鲜花,感受神佛的威灵,从那里带回生长的活力、信仰的能量。他们渴望新年一开始就从日常生活之外获得大福德,故而自愿地被派往各寺院去迎神。
  日本也有在新年期间以祭神名义举行的类似狂欢的游玩。前引山本平左卫门忠辰的日记对此亦有反映。元禄十六年(1703):“夜长藏、又七、又六、一八、权助、春念、长四郎、善右卫门,于庭灶令游也。”享保三年(1718):“男女之童子,夜游于庭灶移时,催福曳之兴。”这里提到的庭灶习俗,是于庭院置灶,以祭荒神,孩子们围灶烧饼而食,正如后来的野餐烧烤,是正月之夜极有兴味的乐事。尤其是此夜主人家聚集客人和下人同游,大有不分贵贱长幼男女一体同乐的意趣,无疑会让人敞怀痛玩,取得将一切忧愁苦闷暂抛脑后的奇妙效果。忠辰日记在元禄十二年(1699)记述此事,有言曰:“于此家终夜有歌留他之游……是者辰行(按:其子)为病患养性郁散,予令劝催处也。各翌朝散退矣。”二十七岁的儿子有病心情不好,做父亲的命他参与庭灶活动,帮他排解郁闷。这一夜家中玩了个通宵,直到天明才散。像这样祭神为名、游玩是实的过年习俗,恐怕不止山本平左卫门生活的乡下才存在,而是各地各乡都会有的吧。
  据《农家年中行事记》载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当地有一种以祈求生殖茂盛与农业丰收为轴心的神祭。这天,男子们手持男根状的祝木或有垂穗的木棒,到各家拜访,把祝木置于人家新媳妇的臀部,以行一种强化生殖机能的巫术,祝愿其早生贵子。青年人还要放爆竹,祭祖道神(一种有很强咒力的守境神,也是有强大生殖力的农耕神),以求来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年三熟(日语叫“三毛作”),故这活动叫做“三毛打”。十五日晚上,人们拆下门松青竹等年节装饰物,把它们堆成锥塔形,点火燃烧,作为火祭,而男男女女就围着这火堆烧烤象征着促进男女结缘的年糕,直到十六日火歇,人们才去休息。新娶或新嫁的人,则在这天回门。不难想象,积极热烈参与这一活动,并真能彻夜不息的,必然是青年男女,而这三天的行事,本来就有祈求生殖、丰收和促进男女结缘的巫术意义,正月十五夜的围火烧烤年糕,不就成了他们自由交往、通宵狂欢的美好时辰了吗?
  发自人内心深处的身心解放和能量宣泄的要求,是不可阻遏的,是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并取得社会认可的。这应该是中日两国过年习俗中都包含有游乐、饮食和某种程度狂欢的根本原因吧。
 
  三 过年民俗的传承与现代化
 
  任何民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就是变异的过程,过年的民俗风习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无论中日,莫不如此。
  日本在明治五年(1872)以前,和中国一样,是过阴历年的。但从明治五年起,却改过公历(阳历)年,而将阴历年废止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变化,从此与中国每年过两次年有了区别。然而有意思的是,传统的过年习俗,从除夕到元宵的种种行事,如祭祖、迎神、守岁、拜年、发红包(压岁钱)等等,在日本却保存完好,只是把行事的时间移到了新历元旦期间而已(当然,日本的新年习俗也包含着许多新的时代因素)。返观中国,农历(阴历)新年始终比公历元旦受到重视,虽屡有新派人士表示不满,意欲取消阴历年,但民间不予理睬,故至今未能改变。近年来,政府尊重民意,把农历新年(俗称春节)的假期定得与五一、十一两大政治节日一样长,都是七天,并采取不少措施,保证物资供应,特别是保证交通,让数千万外出打工的农民能及时返乡过年,还花大气力组织春节文娱和旅游活动,这样,传统意味浓重的阴历年,比起只放假一天的公历元旦,就更显得隆重热闹,成为中国今日唯一能与五一、十一并列的民俗节日,三者构成了中国当代的“三大节”。可是仔细考察,又不难发现过年习俗在今天的中国,也发生着种种变化。正在从传统社会快步走向现代的中国,过年习俗一方面有所传承,一方面又不断发展和增添着新的因子。下面试从送灶、守岁、拜年、迎财神和过元宵等几个主要关目变与不变的各个侧面,对过年习俗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一些分析。  
  1、 送灶
  腊月二十四送灶,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许多城镇乡村居民过年的第一个大关目。不过,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却很少或几乎不再进行(郊区农村除外)。关键是现代生活中的灶与炊,已与古代的土灶炊煮根本不同,灶王爷的地位变了,重要性减弱了,不但灶君,就是整个神鬼系统,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古代那么密切了,城市人祭灶送灶以与天帝神鬼沟通的需要和热情自然大减。
  乡镇人们的送灶,其规模和虔诚程度,也有不小变化,总的趋势是变小趋弱。比如以前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俗谚,是对送灶时间有早晚这一现象的反映,也成了某种不成文规定,即官府送灶在二十三,民家送灶在二十四,生活于水上的船民需到二十五才能送灶。这种排序明显是标志着官府的霸权和社会的等级,也说明当时人对祭送灶神的重视——连贿赂鬼神,都要让官府优先!在陆地无立足之地的船民没有固定的灶,就被排在了最后。但是这种现象随着官府乃至当官人家对送灶的淡漠,早已发生变化。到了今日,官府祭灶已成历史,城市居民几乎不再送灶,广大乡间农村的送灶只是一种传统的、惯性的行为,又有什么必要、什么人来坚守此种秩序?当农村中更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祭送灶王爷将成为一种由祖辈传下来的陈年故事,将只剩下一句老话、一个概念而已,他们会更加无意也无法去认真执行了。人和神的关系,在现代生活中呈疏离态势,人更关心也更在乎的,是人自身,即使在传统的春节,人也不像从前那样把与神的关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与神沟通,求神“上天言好事”作为首要的、最重要的事来办。
  实际上,祭灶行事的变化并非从今日始,也非此一端。比如,上古祭灶,乃老妇之事。《礼记•礼器》篇的郑玄注曾说到灶乃老妇之祭。老妇料理一家人的饮食,整天围着灶台转,年终由她们主祭灶神,倒也合情合理。可是,后来变了。因为灶神是一家之主,老妇的地位与之便不匹配,故改由男性家长来主祭。发展到后来,祭祀灶神时,妇女竟连看都不许看了。清《畿辅通志》及《光绪顺天府志》均引《帝京景物略》说北京人的祭灶:“今男子祭,不令妇女见之,祀馀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啖,曰啖灶馀,则食肥腻时口圈黑也。” 女子不但不能看祭灶,女孩子连祭馀的糖果也不能吃,大人们编出令她们害怕的禁忌,吓唬她们绝不要有吃祭馀糖果的非份之想,也可谓用心良苦矣。然而这未免太不合情理了,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又有些微调整,如同是北京,特别是乡下,便采用男子主祭,负责敬香上供,女子在一旁陪祭的形式,主次依然分明,但阖家共祭,就似乎少了些刻板气,多了些人情味。这种小的调整原因很多,而积累多了久了,量变便会导致质变。事实上,今日的祭送灶君,恐怕已绝无限制妇女参与的情况,无形中推翻了“女子不得祭灶”的定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正月志》
下一条: ·己丑春联:牛年奋进 躬耕力行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