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干预:当下语境中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应有态度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5 | 点击数:11295
 
再就西方节日文化入侵而言,一些西方节日因强势文化的地位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也对传统节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当我们探讨了近现代以来传统节日式微的诸多原因后,发现,原来盛行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节日在短短百年时间里迅速衰微,并非民间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很大程度是官方权力强行介入所造成。因为无论是变更历法还是改变节假日体系还是颠覆传统节日的价值和合法性,无一不是官方的行为;就是西方节日的入侵也不能说与官方无关。因为正是官方对传统文化一场又一场的自我戗害,不仅戗害了传统文化本身,还戗害了我们对于民族传统的集体记忆,戗害了我们内心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当西方节日迎面扑来时,我们多的是“崇洋”的心理,少的是“隆己”的意识。
解铃还需系铃人。面对着自己应对其衰落负有重要责任的传统节日,官方今天对待传统节日的应有态度就只能是以复兴为目标的干预。
再次,官方的干预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无效的。笔者曾在一篇拙文中,通过对寒食节习俗变迁的分析表述过“官方与民间合力决定习俗发展” 的观点,其中官方力量是指政府及其代表人物对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轨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俗民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即民间力量。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官方干预节日有效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我国传统社会的节日来看,凡是那些规模大习俗活动丰富的节日总是被官方定为假日的节日。再如在因端午祭申遗而引起我们极大反响的韩国,“中秋节与端午传统上都是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民俗,但后来因为中秋节被法定为国家假日,中秋便成为全韩国人的大节日。相反,端午的地位便相对衰落了”(指端午已不是全国性大节。见张长植先生在《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韩国国家节庆假日与传统岁时风俗之变化》)。自然,我国传统节日近现代以来的式微也是官方干预有效的明证,只不过干预的目标与现在不同罢了。
既然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既然官方对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式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官方的干预可以有效地作用于节日的发展,那么在当今语境下,以复兴为目标的官方干预,就是官方在保护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所应有的态度。以复兴为目标的官方干预,不是对民众生活的粗暴干涉,而在于顺应当前传统节日在一定范围内复兴的潮流,为民众提供更多过节的时间;官方的干预,不是任由价值和合法性均已遭贬抑的若干传统节日在当下沉沦,而要帮助仍持偏见的民众重新肯定和重建对于传统节日价值和合法性的正确认知。
最后,当下官方以复兴为目标干预传统节日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将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无疑是最近以来最为关注的一条。笔者也深以为然。首先是因为节日的兴盛离不开节俗活动的开展,而节俗活动必须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中进行;若将一些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体系,必然弥补过节却无过节时间的缺憾。其次,笔者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国家将一些本来被贬抑的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一行动本身就意味深长,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这是一种表态,是对这些节日合法性的肯定,那些仍然视传统为落后的人们头脑无疑会为之清醒,被否定了近百年的传统节俗活动也才能被老百姓放心大胆地去复兴和传承。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给一些传统节日以法定假期决不是官方干预的惟一途径。
官方对传统节日的干预,意味着应该通过更多的途径,破除将传统文化一概视之为封建迷信的错误观念,像宣传保护生态多样性一样宣传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宣传保护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宣传复兴传统节日对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独到作用,宣传传统节日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缓解工作及生活压力、建设和谐进步的社会的重要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
下一条: ·[刘晓峰]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时空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
·[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蔡小丽]商业化语境下钟馗信仰民俗的发展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