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贺年与拜年
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上下普遍的新年仪式,人们在通过旧年阈限之后,重新获得时间,人们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从朝廷来说,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是汉朝以来就有的时间政治传统,君臣度过年节之后,重新归于政治秩序之中,并以臣僚拜贺方式再次确定君臣之义。东汉“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百官得赐饮宴[4](P3130)。唐朝元日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官员进奉贺表,皇帝接受。地方长官也到长安“贺正”。宋朝正旦大朝会,朝廷百官、地方官员代表、各国使者皆入殿拜贺。元明清依然,明朝不仅京官要早朝朝贺,地方官也要拜贺,杭州“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礼毕,即盛服诣衙门,往来交庆。”[15](P354)其他不一细说。
就民间家庭拜年次序来说,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然后家内成员互拜。汉代《四民月令》记载,在正日祭祀之后,家人依次列坐先祖之前,“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22](P1)然后拜贺宗族兄弟、乡党耆老等。拜年庆贺的家庭仪式历代相沿,唐宋人“往来拜节”,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29](P52)。清朝中期,北京人贺年、拜年之俗,沿袭明朝。清晨,士民之家,着新衣冠,肃佩带,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有 “具柬贺节”,有登门揖拜,即使路上亲友相遇,也要下车长揖,口颂“新禧纳福” [24](P7)。清代苏州拜年情形如下:“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即使终年没有来往的,这时也要“互相往拜于门”[20](P7)。直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拜年庆贺之俗,在山东、河北地方乡村仍有跪拜。关于拜年的通过仪礼性质,从关于拜年的传说中可以洞见。传说大年夜,有称为“年”的怪兽出来吃人,所以人们三十晚上要家家关门团年。正月初一早上,大家起来互相拜访打探,看是否平安过年,如果平安无事,大家就相互庆贺。这一传说形象生动地将人们在时间转换过程中的忐忑心态表现出来,通过阈限之后的回归意义特别鲜明。正月拜年活动延续到元宵节结束。
4.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进入新年之际,人们为了应节迎新,在服饰上焕然一新。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唐朝小儿新年要穿上艳丽的新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了这一情景:“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8](P895)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20]元朝朝廷给官员赐拜年的新衣布料,“腊前分赐近臣袄材,谓之拜年段子” [21]。明朝北京人新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作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28](P190)。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清代穿新衣拜新年民俗依旧,“鲜衣炫路,飞轿生风。”[20](P7)民国及至今天人们新年皆穿新衣,元旦五更起,“无贫富老幼皆更新衣。”[22]近代北方流行年节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新呢帽是当时老人新年的时尚服饰。
通过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中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酒是新年仪式中的重要饮品,酒是降神的佳酿,祭神之后,朝野都要饮酒庆贺新年,汉魏六朝饮用椒柏酒,唐宋饮屠苏酒,明清饮春酒。饮酒均有祛邪祈福的意味,如南朝诗人庾信所咏:“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30](P2)从汉代开始,新年饮酒规矩从年龄小的开始。“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6](P18)新年饮酒的仪式意义十分明显。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娱乐方式,仪式意义减少。
年节通过仪式经历了送旧迎新的过程,严肃的送与愉快的迎是一个前后衔接、相互依赖的过程,旧年死了,新年才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