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24 | 点击数:29491
 
3.            贺年与拜年
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上下普遍的新年仪式,人们在通过旧年阈限之后,重新获得时间,人们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从朝廷来说,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是汉朝以来就有的时间政治传统,君臣度过年节之后,重新归于政治秩序之中,并以臣僚拜贺方式再次确定君臣之义。东汉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百官得赐饮宴[4](P3130)。唐朝元日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官员进奉贺表,皇帝接受。地方长官也到长安贺正。宋朝正旦大朝会,朝廷百官、地方官员代表、各国使者皆入殿拜贺。元明清依然,明朝不仅京官要早朝朝贺,地方官也要拜贺,杭州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礼毕,即盛服诣衙门,往来交庆。”[15](P354)其他不一细说。
就民间家庭拜年次序来说,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然后家内成员互拜。汉代《四民月令》记载,在正日祭祀之后,家人依次列坐先祖之前,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22](P1)然后拜贺宗族兄弟、乡党耆老等。拜年庆贺的家庭仪式历代相沿,唐宋人往来拜节,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29](P52)。清朝中期,北京人贺年、拜年之俗,沿袭明朝。清晨,士民之家,着新衣冠,肃佩带,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有具柬贺节,有登门揖拜,即使路上亲友相遇,也要下车长揖,口颂新禧纳福” [24](P7)。清代苏州拜年情形如下: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即使终年没有来往的,这时也要互相往拜于门”[20](P7)。直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拜年庆贺之俗,在山东、河北地方乡村仍有跪拜。关于拜年的通过仪礼性质,从关于拜年的传说中可以洞见。传说大年夜,有称为的怪兽出来吃人,所以人们三十晚上要家家关门团年。正月初一早上,大家起来互相拜访打探,看是否平安过年,如果平安无事,大家就相互庆贺。这一传说形象生动地将人们在时间转换过程中的忐忑心态表现出来,通过阈限之后的回归意义特别鲜明。正月拜年活动延续到元宵节结束。
4.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进入新年之际,人们为了应节迎新,在服饰上焕然一新。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唐朝小儿新年要穿上艳丽的新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了这一情景: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8](P895)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20]元朝朝廷给官员赐拜年的新衣布料,腊前分赐近臣袄材,谓之拜年段子[21]。明朝北京人新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作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28](P190)。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清代穿新衣拜新年民俗依旧,鲜衣炫路,飞轿生风。”[20](P7)民国及至今天人们新年皆穿新衣,元旦五更起,无贫富老幼皆更新衣。[22]近代北方流行年节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新呢帽是当时老人新年的时尚服饰。
  通过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中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酒是新年仪式中的重要饮品,酒是降神的佳酿,祭神之后,朝野都要饮酒庆贺新年,汉魏六朝饮用椒柏酒,唐宋饮屠苏酒,明清饮春酒。饮酒均有祛邪祈福的意味,如南朝诗人庾信所咏: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30](P2)从汉代开始,新年饮酒规矩从年龄小的开始。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6](P18)新年饮酒的仪式意义十分明显。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娱乐方式,仪式意义减少。
年节通过仪式经历了送旧迎新的过程,严肃的送与愉快的迎是一个前后衔接、相互依赖的过程,旧年死了,新年才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教授:春节,中华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下一条: ·[萧放]年夜饭,回家吃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