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24 | 点击数:29533
 
1.            驱傩仪式
傩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岁时净化仪式,它在季节转换时节举行。傩在古代又称逐除,是驱逐性巫教仪式。傩的举行有特定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是以季节转换为关节点,在空间上以人们居住场所为中心。傩的中心意义在于保证人们在时节过渡变化中的身心安全。
在具有原始信仰的人们心目中,四季的流转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发生着作用,它可以延迟或阻滞时季变化,为了保证季节转换的顺利,人们就要举行特定的人文仪式,以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在特定时间的危机意识,事实上是来自人们对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影响的身心感受。特别是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季节气候直接制约着人们的衣食之源。人们对时令季节变化有着超乎寻常的关心,每到时季转换的关口,人们从内心中发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担心与焦虑,这种忧虑必然要从言语动作中表现出来,在具有巫术信仰的时代,人们期望依靠自身的群体力量实现对自然时间的支配,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季节通过仪式。傩就是古代标准的季节过渡仪式。古代的傩春秋冬三季举行,最重要的是年终大傩,《礼记·月令》记载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2]。大傩的目的是驱逐岁暮阴寒之气,《月令章句》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卢植《礼记》注云:所以逐衰而迎新[3]大傩是为了逐除冬寒的阴气、衰气,为新春阳之气的到来准备时空基础。由此可见,大傩是年终遍及朝野逐衰迎新的时空净化仪式。古代信仰中,岁暮的寒气是衰颓之气,也是恶气,为了说明岁暮寒气的危害,人们将其幻化为疫鬼形象。汉代就有关于疫鬼的传说,《汉旧仪》: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4]传说驱傩就是驱赶疫鬼。举行傩仪时,人们逐家逐村驱赶。驱傩人头戴假面,这种假面在周代为熊皮制作,所谓黄金四目。掌管驱傩的职官为方相氏,《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2]P2493 )。这是朝廷傩仪,先秦民间同样有驱傩仪式,《论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3]P105
汉代继承周朝古礼将大傩定为官方礼仪,时间在腊岁前一日,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4]P 3127)朝廷举行的傩仪规模浩大,选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一百二十个侲子(童子),头裹红色头巾,手拿长柄摇鼓。方相氏打扮如周朝,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等,还有十二个身披毛皮,头上有角的神兽。预备在宫禁之中,驱逐恶鬼。在夜漏上水的时刻,朝臣皆头裹红巾,在殿阶守卫。皇帝驾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高唱十二神灵之歌,请甲作、雄伯、腾简、穷奇等十二神驱除鬼魅、凶邪、恶兽、蛊毒,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方相氏与十二神兽舞蹈、喧呼,在宫廷遍地搜寻三遍,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骑兵卫士传火炬出宫,然后由城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炬,将之抛入洛水之中。然后在门上设桃木偶、郁垒像,苇索,以作避邪的门禁[4](P3127-3128)。在鬼邪逐出之后,人门重视门禁,以防止鬼邪对已经净化了的时空的侵害与污染。门禁的意义在中国民俗中一直传承。汉代民间傩仪,虽然没有宫廷气派,其假面舞蹈驱赶的仪式大体一致。如东汉高诱所说:(大傩)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5](P617)
南朝时期延续岁末驱傩仪式,但从形式与时间上有了变化,腊日已经不是岁末之日,而是在十二月八日。《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6]P 116 )这时的逐疫的魔力面具与新近传入的佛教有关。并且这时已经有了戏剧化的成分,假面称为戏头。南朝梁人曹景宗嗜酒好玩,腊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曹将驱傩看成一种游戏,结果有军人乘机骚扰民间[7](P181)。可见南朝的驱傩已经有了游戏娱乐的成分。由严肃的仪式到游戏的仪式,这一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古代岁时通过仪式开始向节庆方向发展,是信仰成分减弱的生动说明。 
但在隋唐时期,因为北部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秦汉以来的传统岁时月令观念一度复兴,唐朝依然有严肃的驱傩仪式,岁末宫廷与都城均行大傩仪式,王建《宫词》诗曰: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8]P763 )描写的就事这一情形。唐人以雄鸡为牺牲,在宫门与城的四门举行磔牲仪式。在州县也有不同规格的驱傩仪式,唐《开元礼》规定,驱傩当天由官员或主持人将驱傩队伍引导入官衙,然后举行驱逐禳祝仪式。《乐府杂录》同样记载官傩的情形,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9](P3)民间傩的情况与官方有所差异,据晚唐的《秦中岁时记》记载,长安岁除日逐傩,皆作鬼神之状,内二老人傩翁傩母。[5]傩公傩母的出现,是唐代傩仪世俗化的表现。
宋代傩仪官民差异更为明显,在北宋东京宫廷每年除日,要呈大傩仪,值班官员戴假面,穿绣花色衣,有人专门装扮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有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10](P70)宫廷傩仪规模巨大,明显有铺排、表演色彩,与汉唐驱傩的气氛有所不同。南宋临安城中除夕夜驱傩与北宋类似,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然后埋祟而散[11](P46)但有一个新记载,就是呈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之类[12](P51)女童充当驱傩的角色,这在前代是不可想象的,其中隐含的意义值得深思。民间更是继承了南朝传统,驱傩行乞,成为岁暮的特殊风俗。进入腊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10](P69)民间驱傩仪式在城市变成了贫民谋生的方式。虽然如此,它还是担当着岁末驱邪逐疫的义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教授:春节,中华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下一条: ·[萧放]年夜饭,回家吃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