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冬爱的《城中村民俗的变迁与现代社会的适应》围绕传统节日系统对广州市城中村进行了跟踪调查,指出城中村民俗出现了趋同性倾向,带有浓厚乡村风格的习俗逐渐消失,传统节日习俗进行场所逐渐消失,出现了一种村落文化失落的现象,认为这是“城市文化沙文主义”的体现。
於芳的《广东麒麟舞》介绍,春节期间“麒麟舞”承载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她还以民俗主义理论对广东麒麟舞的演变进行考察,认为民俗文化是由与地域有关的人与机关表述的文化,当代民俗是地域的差异化与商品经济推动下产生的,是民族认同的产物。提出对民俗的本真性应慎重对待,纯粹的民俗并不存在,民俗是一个反复制作的过程。
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对广州“行花街”的春节习俗进行了介绍,指出这一春节习俗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服务业带来了很大利益,体现了广州人开放、灵活的特征,认为“行花街”这一春节习俗价值、意义重大,值得申报文化遗产。
此外,番禺区政府符中杰的《春节习俗与粤语语言禁忌》,介绍了春节期间的粤语禁忌,指出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民众的求吉心理。朱爱东介绍了粤西的年例习俗,林为民介绍了瑶族盘王节的发展历史,何彬、徐芳宇、林宣佑等分别介绍了日本、越南、韩国的春节习俗,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二)关于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
陈勤建教授的发言认为,春节是合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标杆性民俗,各民族地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春节与时间的关系体现了祖先对周期的看法,体现了群体的文化生命。应顺应民族民众心理、生命感悟自发安排节日,而不能任意改变;传统节日许多有意义的内容被遗弃,有些甚至遭到无限的批判、贬低,这是十分令人痛惜的。
何彬的《华侨春节习俗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节日食品对中国人、尤其是海外华人是一种民族认同符号。当离开母文化环境,身处异文化环境时,对民族认同符号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受,对母文化的认同往往寄托于具体物象。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春节习俗,以使中国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一种民族认同,能有深刻的母文化记忆。
陈华文的《细节变迁与年文化》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细节内容。通过地方性的认同,春节习俗的差异性存在不断传承发展。从本质上来看,春节的细节决定了年文化的存在,尤其决定了年文化的时代性和地方性差异,同时地方性差异又强化了这种差异的延伸。然而,在现代传媒和通信工具的影响下,年文化不断异化和趋同,这是无法逆转的事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7-1-3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