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
  作者:CICH办公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16 | 点击数:12844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研讨会现场


    一、会议简介

    2006年12月22-24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粤海度假村隆重召开。中山大学社科处朱跃处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番禺区委宣传部丘育定副部长、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罗学光主席分别为大会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做了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朝戈金教授、北京大学民俗学家高丙中教授、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戏剧理论家傅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日本著名汉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田仲一成先生、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黄天骥教授、叶春生教授、宋俊华副教授、刘晓春副教授、蒋明智副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周大鸣教授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日本爱都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近40余名民俗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最后由刘魁立先生总结发言,并宣布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会议内容

    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分别由叶春生、傅谨、何彬、周大鸣等主持,代表们围绕会议主题“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就春节等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状况、传统节日的地方性差异、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传统节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继承、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从学理和实践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看法。会议发言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春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精神的研究。

    田仲一成先生就中国春节习俗中的元宵节祭祀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元宵节活动中体现了“赶走阴气,迎来阳气”的传统观念以及宗族观念、人际关系。强调传统节日的田野调查对我们非常宝贵。

    宋俊华副教授题为《春节的原始精神与现代阐释及传承》的发言认为:春节的原始精神即天人合一,它与傩相关,是一种仪式精神与游戏精神的融合。在现代化与遗产热的背景下,春节面临着被淡出与被强化的双重压力,坚持春节精神、创新春节形态,是处理春节所面临问题的基本出路。

    黄涛先生《村落拜年礼仪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以河北省景县拜年习俗为例》指出,跪拜式的拜年礼仪有悠久厚重的古老习俗的驱动以外,还是乡土生活的内在需要和乡民情感的自然流露。村落拜年活动有着孝亲睦族的功能,也是维持、加强村民互助关系的有效方式,又是村落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

    蒋明智副教授对当今历史语境的转变进行了阐述,指出应以新的视角即民俗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化。就春节习俗与文化认同性来说,虽然各地春节习俗各不相同,但均体现了节气、“天人合一”观念、祖先崇拜、儒家伦理思想。春节习俗是精神、艺术、文化的创造,是民俗文化再生产最大的舞台。春节的保护意义重大,使得式微的习俗得到振兴,可实现官民合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7-1-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对话冯骥才]春节假日宜提前一天 民俗文化需悉心保护
下一条: ·[张勃]唐人的年节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林思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方性”的“地方空间”研究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
·[徐麦]“地方”感知:民俗旅游研究新思路·[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