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笔谈]春节春节,怎样才能红红火火
  作者:陈连山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2 | 点击数:12066
 

对春节的期盼

陶方宣

    

    中国人过年一向隆重热烈,再寒素人家过年也得备上大鱼大肉,从前《白毛女》中的喜儿,一无所有还得准备着二尺红头绳。春节那十天半个月,无论内地还是海外,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个春天的节日像一团亲情黏合剂,把中国人的心牢牢黏贴在一起。可如今生活在都市里,年的味道好像越来越淡了。我没有询问别人家如何过年,就我们家来说,过年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人在外地他乡,没有亲戚朋友走动,年夜饭就炒个青菜,蒸个鱼头、煲个鸡汤——好在还有中央台的春节晚会,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喜庆。

    当然,像我们家这样清水寡淡地过春节还是比较少见。不过年味逐年淡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上海人家过年,就是一家三口邀上父母叔婶、七姑八姨去饭店吃一顿,吃完各自回家看春节晚会。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家人就外出度假,近的去三亚,远的到地中海,有车的去杭州,讲情调的去丽江。过年上海街头看不到多少行人,路上车辆也比平时少了很多。要说年味越来越淡似乎也是好事,从物质层面来说,是富裕的象征,连我们小区门口卖麻辣烫的阿姨都说:现在的生活是天天过年——天天都过年当然就没必要那么翘首以待,那么大张旗鼓地备年货了。

    在农耕时代,或者说在物质生活贫困的岁月里,春节的功能被无限放大,那无非就是放开肚皮吃,由着性子玩。在我的记忆里,中国人过年就是吃喝玩乐,这其实也符合人们劳逸结合的心理需求——辛苦了一年,总得美美地吃它十天半月,好好地玩它十天半月,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把无法拥有的、把企盼得到的一切全部补偿——所有与春节有关的美食、民俗、娱乐就这么产生了,慢慢沉淀在一代一代人的记忆里,成为传统,成为文化。我们常说:回老家过年——似乎只有在乡村,才能真切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炸油果、舂年糕,到扎灯笼、剪窗花,再到闹社火、扭秧歌,再偏僻的村落也会因为年的到来而变得生机勃勃。我对过年的温暖记忆也都属于乡村:木门木窗贴上春联与年画,村姑乡妹穿上红袄花裤,雪花洁白,窗花鲜红,大红鞭炮在半空炸响,大红灯笼高挂门楣……

    现在乡村若很“现代”春节便很少这样过了。生活不再需要通过春节来满足吃喝之欲、玩乐之心。人们对春节的期盼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这便是对温暖与亲情的期盼。春节好比人生旅途中小歇的一个一个小站,让亲人和朋友有一个亲近的机会,有一个欢聚的理由。每年到春节,成千上万人流像暴涨的洪水一样从城市各个角落汇集到火车站,这一年一度的滚滚人潮,在中国拥有一个专用词:春运——潮水滚滚涌向一个方向,那是家园的方位,那是春天的方向。

    因这滚滚涌动的春运大潮,我想,中国的年味不会淡化,也不可能淡化。现在过年不是为了吃,只为了在新春伊始回家看看,看看父母,看看故乡的山水,只为了姊妹兄弟团圆在大年三十,共同度过那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人其实最重亲情,为了这一夜的团圆相聚,约定俗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简介:陶方宣,笔名黑白,作家、剧作家。安徽省芜湖市人,现居上海。曾在《太原晚报》、《济南时报》、《青年报》等十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多次收入各类选刊、选集、年鉴出版,创作有电视剧六十多集,均已拍摄播出。有个人专著《张爱玲美食》、《张爱玲霓裳》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春节是遗产吗?
下一条: ·中国人的“年味”在传承中不断变化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