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作者:吕卓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4 | 点击数:25993
 

除了袍哥公口开的茶馆,川西还有大量不是公口所开、但是铺子主人加入袍哥以求自保的茶馆。由于茶馆是三教九流往来、诸色人等聚散之地,矛盾众多,纠纷不断,更有一些地方强人和地痞经常勒索茶馆,若有不从则有可能遭致骚扰甚至更大的灾祸。因而,茶馆老板若缺乏有实力的后台或者自己没有“点点”(袍哥身份),休想安安生生过日子。与袍哥、军阀或其他地方强人有关系的茶馆就可免遭此虞。

四川茶馆的兴盛期与袍哥活动的高潮期都在民国时期,二者并不是没有联系的。袍哥组织以码头为联络的聚点,正说明其结交四方宾朋、联络各界哥弟的活动方式作为平民公共领域之一种,需要有方便的公共空间做办事处,而其秘密会社的性质,又要求相对不起眼、富于隐蔽性的聚点,利用遍布城镇的公共场所茶馆便顺理成章。

(三)茶馆公共空间的造成

1.交往中心

川西这个移民众多的乡土社会,一直以来缺乏聚居型的村庄,场镇的地位非常突出,是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单位。这使得以场镇而不是地缘性的单位为基地的公共空间的生成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茶馆是每个场镇必有的,多半处于场镇的中心。它较之早期地缘性的公共空间,打破了宗族、“老乡”的界限,更加开放和富于包容力。因此,如果说川西社会产生了真正不分血缘、不分阶层、不分地域的平民公共空间,茶馆可以说是较早的一个。即使是早期的地缘性的公共领域宗族,和茶馆也发生着联系:“在四川,我调查过的地区,林姓客家家族主要集中于以高店子、赖家店和大面铺为中心的三个基层市场区域中。然而,每个区域中的林姓家族似乎是单独组织起来的,在它们各自集镇的茶馆里有自己的议事机构。”(施坚雅,19984647)场镇的茶馆在赶场的日子,生意总是红火。对于一个赶场的农民来说,到场镇进行交易固然是其出发点,但对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在茶馆中与从离他住处很远的村社来的农民同桌交谈……在高店子有一种对所有人开放的茶馆,很少有人来赶集而不在一个或两个茶馆里泡上至少个把小时的。殷勤和善的态度会把任何一个踏进茶馆大门的社区成员很快引到一张桌子边,成为某人的客人。在茶馆中消磨的一个小时,肯定会使一个人的熟人圈子扩大,并使他加深对于社区其他部分的了解。”(施坚雅,199845)川西场镇的茶馆成为从农民到士绅各阶层的社会交往中心,在场镇而不是乡村一级的范围内把人群组织在一起。

在场镇,茶馆总是占据中心位置,分布在商业街上。就笔者调查的溪镇,茶馆分布于新老集贸市场所在的街道,在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和临近街道,茶馆呈现密集化的分布。在其他场镇,如笔者所到的黄龙溪镇、平乐镇、罗城镇,情形也是如此。

2.茶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空间的公共性

民国时期,当传统的公共领域衰落和发生变迁时,人们公共生活的空间场所相应地转换了。在城镇,随着近代化而日益扩大的市民群体要求不分行业、阶层和地域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在传统社会,人们遇事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官方机构,而是宗祠、会馆与公所等同族、同乡或同业组织。然而,随着近代化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日益突破旧有的圈层和窠臼,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已经越出了同宗、同乡和同行的范围,不是宗祠和会馆所能解决的。比如妇女参与公共生活的问题、保路运动、社团活动等等。茶馆在地理位置、空间设置、经营方式等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公共生活需求,于是成为川西重要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茶馆的选址要考虑到公共性,即能够产生对人群的集结力,因此,几乎大的街道和市场都有茶馆,是街坊的交往中心,而河岸桥头、公园、寺庙庭院也是绝好的位置。这些地理位置,多利用公共空间和场所,一般具有比较轩敞开放的空间,具有很大的容纳力。即使是开在铺面的茶馆,也尽可能地扩大到公共的街沿上。茶馆对空地的利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民国时期,九眼桥下的太平下街,临江傍水,各路商船多停靠于此装卸物资。茶馆给他们休憩、打尖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场所。太平下街200多户人家的街面上竟有7家茶馆,在街道中间地带就有何、蒋、俞、黄姓四家茶馆紧挨在一起。更妙的是,茶馆都依水而建,其房屋一半在岸上,另一半在水上,统称“吊足楼”。(清有正,19992021)现在成都的府南河岸边,茶馆众多,天气好、出太阳的时候,茶座一字排开,蔚为大观。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机空袭成都,市民开始了历时几年、疲于奔命的“跑警报”,城外纷纷开辟了“疏散区”。离不开茶馆的成都人居然在疏散区因陋就简地开起了茶馆。其中,新南门外府河两岸的茶馆最多,也最热闹。稍具规模的茶馆北岸有四家,南岸有两家,而两岸又各有一家占优势的大茶馆。北岸那家大茶馆名叫“江上村”,除经营茶馆外,兼营“竟成园”餐厅。它紧靠河边,占地面积宽阔,既有茂林修竹掩映,又有河流可供观赏。茶馆分两重:前面的露天茶座和后面的游廊茶座。逢上好天气,前前后后,座无虚席。如遇“跑警报”,更是人头攒动。抗战前,一般不能在茶馆抛头露面的青年妇女,在这里却和男士平起平坐,品茗交谈,或看书打牌,引人注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
下一条: ·[刘冬梅]族群标识与象征
   相关链接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孙正国]神话资源的雕塑呈现与公共空间化研究·[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
·[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陶德臣]两宋时期的饮茶风俗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
·当代中国茶馆发展高峰论坛17日开幕·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
·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
·[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丁国强]街头的生存意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