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哈尼族的“埃玛突”与古代的“社”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6 | 点击数:24078
 
余 论
鲁迅在1908年说过:“据我看来,人类生存天地之间,若是无知无识,混混沌沌,思想简单,那就不用说了;要是不满足于物质生活,必然会有精神上的要求。所以古印度人一见凄风烈雨,黑云密布,电光闪闪,就以为是雷神在同敌人战斗,因而十分惧怕而产生虔敬的念头。古代希伯来人,感到大自然现象不可思议,神灵下凡之事和迎接神灵的法术就产生了,后来的宗教即由此萌芽。尽管我国的志士们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可是我却认为,这是那些要求向上的人民,想要脱离这有限的相对的现实世界,而走向无限的绝对的至高无上境界的表现。心灵是必须有所寄托的,没有信仰,人就不能立身,所以宗教的兴起,是谁也不能阻止的。但是我们中国,却向来以广泛地崇拜万物作为文化之根本,人们把敬天地当做一切事物起源的典范,使万物发育成长,秩然有序。首先是对天地的崇拜,其次是对万物的崇拜,凡一切人间的智慧、名理以及国家、宗族的制度,没有不是以此作为基础的。所产生的效果,其大无比,因为如此,我国古人就重视故乡本土,因为如此,中国古时就没有明确划定等级;此外,他如一草一木,一竹一石,古人也都把它们看作具有神秘的灵性,其中含有深义,自然也就不同于一般平凡的事物,所以中国人所崇敬的事物之广博,在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破恶他论》白话译文)
我相信,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这段常常被人忘记的分析是十分精彩的,这种闪耀着历史主义光辉的意见,对于我们今天来全面研究和整理中国文化,正确了解下层老百姓中间所形成的“社”这类礼俗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地位,至今也还没有过时。当然时代不同了,过去的东西带着它自己的局限,甚至不乏迷信,这不仅是应该扬弃的,而且,许许多多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礼俗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以代替那些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的礼俗。但是,任何希图在一天里用一道命令来把旧时代形成的礼俗一笔勾销的想法,都是违反文化发展规律的。
 
 1993年10月11日于北京
(收入拙著《象征——对一种民族文化模式的考察》,学苑出版社2002年)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见《哈尼族社会历实调查〉第132页。
⑵参阅(日)欠端实《哈尼寨门的性质》,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日本丽泽大学,1993年3月。
⑶同注⑴,第106页。
⑷孔令谷《论社稷》,《说文月刊》第二卷合订本,1940年重庆。
⑸同上。
⑹李克忠《一个文化范例的诠释--绿春县车里村哈尼族“昂玛吐”节日整合性文化特质的研究》,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讨论会论文,1993年3月。
⑺李则刚《社与图腾》,《东方杂志》第32卷第13期,1935年。
⑻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释祖妣》。
⑼参见李则刚《社与图腾》。
⑽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第99-100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⑾见《文化人类学百科词典》第38页,祖父江孝男、米山俊直、野口武德主编,山东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译,青岛出版社1989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2-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宗教仪式与灾后心理治疗
下一条: ·[马昌仪]原始返祖:灵魂回归的一种途径
   相关链接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于敏]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
·[孟丹丹]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