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8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8年会专区

[张志春]借助考古与方言学研究重构历史记忆的面食意象
  作者:张志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9 | 点击数:5948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借助考古与方言学研究重构历史记忆的面食意象

张志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认定,源流的梳理,工艺的溯源等方面,往往事老言嫩,文献付诸阙如,更多的是事出有因而查无实据的民间传说。直接的正面的推进式研究往往无法运行。而由于社会经济效益的种种诱惑,使得不少项目的起源和性质认定上不断滋生不很严肃的次生意蕴后世传说,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和声誉。近年由于介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此问题有所思考。我觉得,借助最新的考古与方言学等成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认定,源流的梳理,内蕴的推知,都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关注和借助新的学术成果,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宗显]西藏文成公主故事的保护问题(摘要)
下一条: ·[张秀荣]谈古代山戎族的生活习俗及与东胡、匈奴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
·[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以清朝杨炳《习武序》为个案·[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