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借助考古与方言学研究重构历史记忆的面食意象
张志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认定,源流的梳理,工艺的溯源等方面,往往事老言嫩,文献付诸阙如,更多的是事出有因而查无实据的民间传说。直接的正面的推进式研究往往无法运行。而由于社会经济效益的种种诱惑,使得不少项目的起源和性质认定上不断滋生不很严肃的“次生意蕴”和“后世传说”,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和声誉。近年由于介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此问题有所思考。我觉得,借助最新的考古与方言学等成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认定,源流的梳理,内蕴的推知,都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关注和借助新的学术成果,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