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兴东]区域民俗审美的动力机制
  作者:刘兴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5 | 点击数:9270
 

我们知道,作为生命个体的审美主体——人,在长期的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了一种不断趋向完善的内在“心理完形”。审美主体自身的心理完形“不是一种回避和逃跑的方式,也不是每个营地上把不中意的东西丢弃的消极否定的方式,而是吸取最好的东西的积极肯定的方式”,(纳拉万,1985:44) 从而促使人们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检验、验证心里的这种内在图式,在审美心理结构上表现为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导,以“美”为目的的审美追求,在深层意义上力求重建内在的心理天平,以达到对审美理想的验证和提升,从而实现审美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对现实存活状态的扬弃和对理想存活状态的不懈追求,在未来学的意义上达到生命审美意义的永恒。

在区域民俗审美当中亦是如此,民众作为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本然地是以一种现实的生活状态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我们在审美中称其为现实的存活状态。它是一种个体人作为生命个体必须依存的生命态势。然而,我们知道,人在现实的生命进程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具有对现实存活状态的适应性,同时在审美需要的推动下,对现实存活状态也具有一种试图的超越性和突破性。审美理想作为一种积极而开合的心灵召唤结构,引发人们在审美时不断地去超越现实的审美状态,不断验证理想的审美状态并对原来理想中的审美态势进行新的超越完善,不断丰富和创造新的审美理想态势,达到理想的存活状态。从而实现民众们进行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意义。同时在新的层面和新的意义上更加拓宽了区域民俗的审美需要,丰富了区域民俗审美理想的内容,推动区域民俗审美能够得到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的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性动力

人既是物质性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精神性的生命个体。因而,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方式本然地具有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特征。正是这种特别的精神性存在方式使得人与其他自然物区别开来,成为自由的富于精神追求的生命体。而审美活动正是以它的精神存在方式的高度凝聚性,更加凸显了人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因为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除了人,没有任何的自然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具备审美的机能和能力并进行审美活动。更不用说具备和人一样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完形等。人在审美中,复现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审美中反观自身,确证自我的存在,通过与审美对象的本己性精神交流,达到身心的愉悦,获得饱含情感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摈弃现实存活状态的功利性追求,逐步完善审美理想,走向理想的存活状态,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审美成为了人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方式。

人之所以要审美,因为审美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的本质性存在方式。所以,对于审美大众而言,进行区域民俗审美也成为了强调自身,确证自我,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必须方式。因而,区域民俗审美对于民众,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更是确证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的必要。因而人的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不仅是民众确证自我存在的方式,而且更是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动力。哈萨克族婚礼习俗中的“拜火”仪式是人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方式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体现。哈萨克族的新娘在同公婆和亲友见面、行礼之后,要从伴娘的手中接过盛满洋油或牛油的小碗,走进帐房,把满碗的油撒入帐房中央的火堆,顷刻间帐房里的火堆熊熊燃烧起来,新人们便在火光的映照下虔诚祈祷,默默祝福。曾经笃信过萨满教的哈萨克族人对火怀有特别的崇敬之情,在他们的传统意识里,火是人类生命延续、发展的象征,火种不断,生命不息。婚礼中的“拜火”仪式寄寓着哈萨克族人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理想,是对人类生命永恒的讴歌,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礼赞,让人们在熊熊烈火中不断地感受和体验人类生命的顽强和自我生命意识的流淌。

因为,民众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首先,从人的存在意义的多维层面上来说,日常的生活存在只是人的一种最普遍也最寻常的存在方式和存活状态。在这种日常的存在方式中,人往往自觉不自觉、有意识无意识地形成了平淡、琐屑等心理。而与之相比,区域民俗审美活动则使人从平淡、琐屑中解脱超越出来,变成了一种充满想像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自我。在区域民俗审美中,它必须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融入与参与。由此,日常生活中的民众变成了区域民俗审美中的创造性主体,使之更加兼具了审美的突破能力,在平凡中走向超越。其次,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民众存在不同于现实中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存在,而是种自由而理想的存在。在区域民俗审美中,人暂时摆脱了种种现实的功利关系和目的性束缚,进入了理想、超越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力量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从而得到了自由和谐的发挥。如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花灯会、逛花市、舞大龙等等,人们重视的不是争取别的物质利益,而是参与其中,尽享其中的美好,陶醉于其中的乐趣,获取身心的愉悦,获得肯定性的精神价值。撒拉族在婚礼习俗上,一直保持着“挤门”的风俗。当新娘被送到公婆家门口时,男方的亲朋好友并不是拉马扶镫、夹道欢迎,而是堵住大门不让新娘骑着骡马进入男方家的大门,以便日后可以轻松地使唤新娘,否则被认为有损于新郎的身份和男方家的脸面。而女方家认为,今天是女儿的大喜之日,是新娘一生之中最宝贵的日子,不能沾土,应由女方的长辈抱入洞房。因而,为了达到男女双方各自的目的,便你冲我堵,互不相让,喊声鼎沸,笑声连天,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挤门”。在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中,“挤门”习俗的内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淡化。在“挤门”中,双方的胜负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保留了那种传统的喜庆方式,让人们在婚礼的欢乐中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快乐和人生的喜剧意义,确证人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勃兴,使我们的当代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们的世界已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也已然成为了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形象描述和代名词,信息、信息化的发展正充斥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进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与充斥着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商品化”思维结缘。这在客观上也促使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民俗文化在发生许多畸变。因而,针对这一突出的审美现实,区域民俗审美中审美批判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灵魂的解放,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黑格尔,1979:337) 所以,我们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区域民俗审美批判的功能,荡涤区域民俗活动中的假、恶、丑;净化民众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让区域民俗审美的主体人真正获得富于情感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摈弃现实存活状态的功利性追求,逐步完善审美理想,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吕微]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
下一条: ·[尹虎彬]全球化时代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
·[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和跃]泰国民间故事中女妖形象的审美意蕴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张娜]后工业时代手工艺文化重构逻辑条件及其路径研究
·[吴吉荣 石维刚 龙宗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苗服复兴·[梁家胜 董育红]论民间叙事中民间立场的审美表达和多维呈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刘坛茹]本雅明手工理论的文化阐释与审美向度
·[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 ·[施爱东]叶春生:民俗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