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4 | 点击数:24760
 

端午节是一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点从汉代开始,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共识。历来人们在端午节讲述屈原的故事,无论叙述者讲述什么,怎么讲述,都是对屈原的纪念。但是,人们究竟纪念他什么呢?我们在文献中看到,有的肯定他的人格,有的怜惜他的不幸,有的批评他的作为。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阐述是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期间,由后来也是以爱国主义精神被人民纪念的闻一多先生写成的。① 这一意义可以说其来有自,却是被现代人提炼并被弘扬开来的。

四、端午节的现代意义及其

在当代的实践价值

端午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所留存,尤其在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大家必须过的大节。各地民众在最近20多年自发地恢复了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但是,与传统相比,这些恢复是分散的、局部的、支离破碎的;与新时代的需要相比,这些恢复是随意的、盲目的,与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标准不能衔接。

我们认为端午习俗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物质条件、城市空间得到恢复,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端午节习俗因素的发生以及成形,是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是节日文化发展历史的一个代表。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内涵使它在当前显得比其他节日习俗更有复兴、发展的潜力。有丰富的内涵就有多种可能性。它能够在复杂的历史中演化而成,它就可能有更大的适应力与感召力。关键是要注入新的资源,给予新的舞台。

中国历来是一个诗与歌的国度,端午期间应该是以屈原的名义举办诗词朗诵和歌咏比赛的时机。这种活动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展起来了,但这要成为稳定的习惯,还需要吸引广大民众参与。

对于各地的端午习俗,当然要鼓励多元发展。在乡土社会,有可能恢复当地的本来面目,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在城市社会,有必要以新的物质条件来表现端午习俗的传统。实惠的粽子进城了,吉祥的香包也可以进城。情人节的玫瑰是很大的生意,端午的香包也可以是很大的生意。最重要的是,赛龙舟也要进城。

现代世界的一个民族要显示文化自信,标榜自己所钟情的特定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一个途径。这种特色运动项目要在本国有历史传统,有普及性的群众基础,最好有比较好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国人相信只有本国人玩得最地道,别国的人跟风也好,冷漠不解也好,都不能左右国人的信心和热情。美国有美式足球,日本有相扑,韩国有跆拳道。乒乓球是中国的强项,但是不具备认同文化的条件。具备基本条件的是围棋和龙舟运动,而赛龙舟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每个城市都有水系,大多能够安排比赛活动。一个街区可以有对抗赛。城市之间、省区之间可以有挑战赛,全国可以有锦标赛。如果再配以端午放假的制度,媒体大肆介入,那一定是中国的公共空间的一件盛事。现代中国从此将有举国振奋的节日焦点事件。中国历史上乡土社会曾经有过的节日激情将在全国的范围呈现。大家能够狂热起来也无妨,这将是中国的公共生活的一股永远的活力,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的许多地方在最近20多年里一直在沿袭传统的赛龙舟活动,以福建、台湾、广东、贵州、湖南等地区为代表。偶尔也有一些跨地区的邀请赛。应该说,我们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全国的意义上以龙舟赛为核心复兴端午节日文化。在全国培育端午节文化的同时,我国在今后几年还可以进行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让岳阳、荆州等地与高雄联合以端午节日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地方是现在比较重视端午节的代表性地区。

端午的节俗活动,尤其是赛龙舟,需要有公共假日。如果把“五一”长假部分地挪到端午节来放,既解决了“五一”有假却没有相应的节俗活动的尴尬,也满足了人们要在端午节举办各种活动却没有时间的大问题。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陶立璠]端午佳节话民俗
下一条: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