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除了赛龙舟夺标的描述,还说到请神、供神的做法,看来这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习俗。广东东莞的李建青在1929年叙述家乡端午习俗时说,“我乡的龙舟竞渡,是和附近各乡联合举行的,由五月初一起至十五止,每乡轮值一天,如今天是某乡当值,那么,各乡的龙舟,都要扒到某乡去竞渡了。竞渡那天,各乡都有请菩萨看龙船的举动,礼节很是隆重,由乡中的耆老们联袂到庙里向菩萨拜请后,便由少壮的子弟,把菩萨扛下船去,各耆老也坐船随着,待各乡的龙船齐集后,便来开始竞赛了”。① 赛龙舟还是一种地区组织活动,其地区规模有时大至县市一级。我们再看近世四川的例子。清末民国期间,川中各地都由袍哥、行帮等出面组织龙舟竞赛,较有名的为乐山、新津、泸州、忠县、万县等地,主要有两种方式:夺标(又名抢兆)和抢鸭子。龙舟多为小船,船头扎糊龙头,船尾扎有龙尾;每只龙船上,前有指挥1人,中有击鼓1人,尾有舵手1人,舱中两侧为桡手10余人。夺标时,参赛龙舟于河中一字排开,远处立一红旗为标。一声炮响,群舟竞发,指挥执小旗领喊号子,鼓手击鼓,桡手随着号子和鼓声的节奏奋力而划,河边观众密集,呐喊助阵。至领先的龙舟夺标为止。此时一阵鞭炮声响,彩船上抛下数十只鸭子于河中,各龙舟赶到,争抢水中游弋的鸭子,岸边观众欢笑不绝。有些地方抢吹胀了的猪尿包,以抢的多为胜而获奖。②
其七,姻亲交往。近世的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说:“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例如,陕西一些地方把端阳节也叫女娃节、女儿节。每到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一定的端阳礼,俗称“送裹肚儿”,礼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凉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能力。③
三、端午节的传统意义
我们从大量的文献中看到,端午节历来既受到官方和宫廷的重视,也得到各地民众认真地对待和积极地参与。由于时代演变和节日活动的多样性,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复合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的。
端午习俗的若干要素来自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神龙信仰和法术观念,它们在这个节日中出现,表现了人们通过节日活动禳灾祛疫的意图。这其实是传统节日趋吉避凶的总主题的若干表现形式。这些要素在非常古老的时代,可能就是人们的节日或者仪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意旨的表达。但是,起码从东汉末年以来,这些要素在发展到新阶段的端午节里与其他因素一起表达着更加丰富的含义。
端午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卫生和体育的节日。人们根据当时和当地的条件采取多种措施防病治病,举办赛龙舟的活动。这些与古代送灾驱疫的信仰和祈福保平安的朴素愿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首先要在信仰层面加以理解。但是这些习俗不仅包含较主观的信仰,而且包含对于维护身体的安全和健康、具有实际功效的活动内容。越是到近现代,这个节日的仪式性、祭祀性的分量越轻,而竞技性、娱乐性的分量越重。
端午节是一个表现传统伦理、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用菖蒲、艾叶装饰屋宇,长幼之间通过时令物品的馈赠、服侍、佩戴而表达家人之间的关爱。人们在这段日子走亲串友,特别重视姻亲的交往。端午节是儿女、尤其是女婿必须看望岳父、岳母的三个大节之一(还有年节和中秋节)。村社之间的赛龙舟,既加强了村社内部的凝聚力,也强化了村社之间对于大家所属的共同体的认识。竞争是互相联系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家竞争的是一个共同承认的荣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