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节适应说”与上述主要从节日活动的古老因素进行追溯的思路有所不同,而是着眼于这个节日发生的时间点来研究。对这种观点进行论证的学者主要有陈久金、李亦园等先生。③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二至”(冬至、夏至)。每年的两个“至日”代表季节交替的重要节气。冬至是日长夜短的转变的开始,夏至是日短夜长的转变的开始,自然界(气候、植物生长等)的变化在这两个日子之后开始转折性的变化。冬至在中国一直都被视为重要节日,许多地方都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夏至也曾经被作为节来过,后来只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在这个季节,洪水频繁,于是有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蚊虫、疾病容易侵害人体,于是有法术的和中医药的方法被运用。为了适应这一至关重要的季节转化,人民创造性地把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和技术(既包括上古巫教和后世道教符箓厌胜之术,也包括科学的天文历法和中医药的知识)都调动起来,形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端午节的习俗可以分作下列七项来介绍:
其一,广泛采用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到,“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苏辙《学士院端五贴子·皇太妃阁》诗之三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彩丝系虎》也谈到艾虎:“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梦粱录·五月》记菖蒲厌胜物说,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辟邪;艾叶也可驱邪,多扎成虎形,或剪彩绸作虎形,上粘艾叶,称为艾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直到现代的日本和韩国,都仍然保留着这个方面的习俗。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④ 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它的形制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① 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南朝《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曰:“(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此俗直到近世仍然广为流行。现在日本在端午节为家里的男孩子悬挂五彩旗帜,是此俗流传到今天的一种变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