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刘秀与后土皇帝庙
在河北易县、涞水交界的洪崖山,道教利用了广为流布的民间故事的传统主题,将其纳入宝卷的故事中。当地的动物、植物以及后山风物的传说,都借用了华北其他地方的故事主题,如树中王的传说,蝼蛄、老虎救驾的传说。村姑救驾到了后山成为后土老母救刘秀,民间的麦仁汤成为老母的一口米饭,老母成了皇帝的干妈。民间传说中的蜘蛛救驾,在后山成为丹霞洞汉张姑救主,皇帝封庙在这里当然变为封后土皇帝庙了。
可以说,宝卷与民间故事表现了同一个母题:贾甫耕田救刘秀。但民间故事插入了“蝼蛄救驾”的情节单元,而宝卷里则添加了“真龙现光”的宗教因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故事在主题上的改变。宝卷突出了山神、土地神的威力。后山庙壁画第十三品有“猛虎救主”的描绘。这与宝卷和后山一带的故事,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这些不同的文本所共有的母题为:王莽赶刘秀→刘秀跳崖→猛虎救驾脱追兵→刘秀脱难。但在宝卷中,是后土娘娘差遣山神牵来猛虎搭救小汉主的。在易县后山一带,民众普遍信仰后土娘娘,视其为最高神,该神能统摄下界的一切,山川风物,人鬼神兽,皆受其驱遣,因此,猛虎救驾当然也就成了后土神的意旨了。而民间故事则更加古老,把兽中王的来历,把一些地名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当然,故事中也不免搀杂一些因果报应和忠君思想。显然,民间故事较为单纯,主题鲜明,更为古朴自然。河北一带还有许多地方传说,将地名、村落的来历与刘秀走国的事件和历史传说联系起来。这类民间叙事表现为一个叙事模式:刘秀遭劫→遇树得救→许愿、还愿(或错封)。刘秀走国故事,绝大多数反映了民间因果报应的观念,有的故事说刘秀未能如实还愿,忘恩负义,因此受到谴责。还有一些地名传说,也属于刘秀走国系列。这些故事属于扳倒井、村姑救驾、地名、庙宇来源等主题。这些也是宝卷叙述的主题。
三、 戏曲中的刘秀主题
关于戏剧中的光武中兴主题,朱介凡早有论述。朱介凡《俗文学论集》以翔实的史料,讨论过戏曲中的刘秀主题。据朱氏之统计,宋元明清的杂剧,其以光武中兴为主题者,共有18种;①齐如山《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合计927种,有关王莽刘秀的戏12种;②皮簧吸收元人杂剧、明代传奇,以及当代各地的地方戏、小调、小曲而形成。这其中也有不少王莽、刘秀的戏。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收有关于刘秀故事者7种。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河北定县就地采录《刘秀走国》,李景汉(编者)对本剧的提要说:“《刘秀走国》这出秧歌,表示做皇帝是真龙,也可以说龙有正气。凡是奸臣宵小都是小蛇。汉高祖斩蛇起义,就是这个意思。秧歌里讲,王莽是个小蛇,刘秀是一盘蛟龙。龙是皇帝的象征,并表示一般人信神话,及女子愿嫁皇帝的心理。”③《戏考》亦见有两出评剧,其一为《刘秀走国》(一名《鬼神庄》)。剧情主要是汉刘秀为兴汉而欲求英雄辅佐,久闻铫期大名,与军师邓禹至鬼神庄亲访铫期的事情。④
传说起于史实。朱介凡认为,河北地带刘秀渡滹沱河的那些事、即初始传说,必就在东汉之际。⑤ 传说又起于宋元以来戏曲搬演的故事。二十八将上应二十八宿之说,汉魏之际早就有了。刘秀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像扳倒井、问路石人、蜘蛛网护驾、米泔泉、滹沱河冰合。而《二十八宿上天台》则最具有神话之色彩。整个刘秀之传说,可以视为“英雄故事”。河北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重修后土皇帝庙时,把自己手下的二十八位功臣与二十八宿相配,塑于配殿,藉后土皇帝神祇保驾护山。今天的后山玉皇大帝殿里面有道教壁画,将东汉刘秀的二十八员将上应二十八宿描绘得栩栩如生。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