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元杂剧中的“次本”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13789
 
内容提要:《录鬼簿》及《续编》中著录元杂剧作品时所注明的“次本”,非如王国维所说为续写本,亦非孙楷第所说为“摩本”,而是一个从佛教术语借用来的词汇,其本来意义是仅次于足本的略本,杂剧借来用为改编本。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东窗事犯》等作品的著作权问题重新进行了甄别,并提出,元杂剧存在一个原创与改编的关系问题
  
锺嗣成《录鬼簿》著录作家、作品时,往往在某剧目下注明“次本”。据孙楷第先生统计,各本《录鬼簿》注明“次本”的作品有: 
赵公辅的《晋谢安东山高卧》:“次本”。(原作“汴本”,误)
武汉臣的《曹伯明错勘贼》:“次本”。
尚仲贤的《崔护谒浆》:“次本”,或“十六曲次本”。
尚仲贤的《张生煮海》:“次本”。
赵子祥的《风月害夫人》:“次本”。
赵子祥的《太祖夜斩石守信》:“次本”。
赵文敬的《宦门子弟错立身》:“次本”。
李取进的《司马昭复夺受禅台》:“次本”。
郑德辉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末旦头折次本”。
郑德辉的《迷青琐倩女离魂》:“次本”。
郑德辉的《哭晏婴》:“次本”。
金志甫的《秦太师东窗事犯》:“次本”。
金志甫的《蔡琰还朝》:“次本”。
钱吉甫的《宋弘不谐》:“次本”。
 
还有,《说集》本在王廷秀的《周亚夫细柳营》下注云:“次本”。郑德辉有《细柳营》,孙先生认为:“郑在王后,不得云王所作是‘次本’。疑注本来作‘郑德辉次本’,《说集》本脱了‘郑德辉’三字,便不通了。” [1]此可备一说。但《录鬼簿》也有把作家年代先后搞错的时候,[2] 所以也有王在郑后,王作的确是“次本”的可能性。
《录鬼簿续编》也有“次本”,例如在杨景贤的《两团圆》和汤舜民的《娇红记》下均注云:“次本”。
此外,《说集》本《录鬼簿》在周仲彬《苏武还乡》下注云:“次本”。[3] 这或是为孙先生所遗漏者。
在差异甚大的各本《录鬼簿》中均出现用小字标注的“次本”字样,故若无证据说明是后人增添,应视为出自原作者即锺嗣成本人之手。然而何为“次本”呢?王国维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说:“《录鬼簿》所载,如李文蔚有《谢安东山高卧》,下注云:‘赵公辅次本’,而于赵公辅之《晋谢安东山高卧》下,则注云:‘次本’;武汉臣有《虎牢关三战吕布》,下注云:‘郑德辉次本’,而于郑德辉此剧下,则注云:‘次本’。盖李武二人作前本,而赵郑续之,以成一全体者也。”[4]按王国维所说,“次本”就是续写同一本戏的意思。但《录鬼簿》凡二人以上合著同一本戏,似都有说明,而不标“次本”。例如《开坛阐教黄粮梦》为马致远等四人合作,《录鬼簿》在李时中《黄粮梦》下注云:“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又如在汪勉之下注云:“鲍吉甫所编《曹娥泣江》,公作二折。”所以,说“次本”是续写、共同完成同一剧本,是缺乏说服力的。
王国维之后,孙楷第先生也对“次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卷六“翊善坊保寿寺条”中找到了“次本”的出处。为讨论方便,现转引如下:
 
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寺有先天菩萨帧,本起成都妙积寺。开元初,双流县百姓刘意儿年十一,云先天菩萨现身此地。因谒画工,随意设色,悉不如意。有僧杨法成自言能画,意儿常合掌仰祝,然后指授之。十稔,工方毕。画样凡十五卷。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为长史,进之。后因四月八日赐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5]
 
孙先生据此而下结论说:“次本是对于原本说的,就是摹本。以戏曲言,一个故事,最初有人拈此事为剧,这本戏是原本。同时或后人,于原本之外,又拈此一事为剧,这本戏便是次本。” 查《录鬼簿》各本所注“次本”,大体均在同题材剧目中之后一剧,可知此论确有合理之处。
然而,“次本”虽有又一本的意义,却不仅仅是捻同一故事作剧而已。因为,元杂剧作家拈同一故事作剧十分普遍,但有些并不标明“次本”。例如以司马相如故事作剧的,关汉卿与屈子敬有同名作品《升仙桥相如题柱》;以王昭君故事作剧的,关汉卿有《汉元帝哭昭君》,马致远有《汉宫秋》,吴昌龄有《夜月走昭君》;以杨贵妃故事作剧的,关汉卿有《哭香囊》,白仁甫有《梧桐雨》,岳伯川有《杨贵妃》,庾吉甫有《杨太真霓裳怨》;《录鬼簿》均不标明“次本”。再如王实甫、梁近之、王仲元三人均有《于公高门》,高文秀、鲍天佑均有《班超投笔》,也无所谓“次本”之说。这种情况不会是偶然的。此外尤贞起本《录鬼簿》在李寿卿《辜负吕无双》下注云:“与《远波亭》关目同。”也不注明“次本”。
那么,除了同题材、同故事,甚至同题目之外,“次本”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乌丙安]藏族故事《斑竹姑娘》和日本《竹取物语》故事原型研究
下一条: ·[康保成]《踏谣娘》考源
   相关链接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彭恒礼]煤炭、老君与戏剧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黄景春]增福财神的信仰历史与当下现状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江棘]“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
·[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彭栓红]民俗、表演、叙事驱动下的元杂剧范式及其文化
·[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浦晗]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
·中国戏剧:传承有序 多元并茂·[彭栓红]元杂剧中的女真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