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7 | 点击数:13454
 
在公众民俗学领域,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成果,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播出的关于非洲裔美国人宗教音乐之历史与文化的系列广播节目,名为《水中跋涉》(Wade in the Water)。这也是美国历史形成早期黑奴们经常演唱的一首宗教歌曲的名称,它已经成了体现黑人在美国的挣扎与奋斗史的象征和宗教歌曲。
在《水中跋涉》系列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创作者采用了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方法,以通过探讨音乐的历史文化来记录和展现其中所蕴涵的鲜活经验。他们为了全面理解所要谈论的对象,在编制和写作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这种工作包括,对非洲裔美国人宗教音乐的语境和历史背景材料的阅读、对相关学者的咨询、田野录音与观察、以及访谈。这种深入研究是由制作组的几个专门成员来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编集脚本和采集剧作的原始材料。
制作组成员在四处记录教堂会众的歌曲或进行访谈时,采用了民族志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和参与的方法,观察和了解音乐表演及排练,以此来理解人们是如何使音乐适应其文化系统的。通过参与具体的表演情境,制作组的成员观察到了那种宗教文化系统中的许多第一手的材料、及其音乐团体的重要的社会文化特征,而这些因素,仅仅从声乐当中是不可能完全获得的。
《水中跋涉》制作组成员所采用的另一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是访谈,特别是口述史和生活史方面的访谈。在进行这种访谈时,采访者会提出一些没有明确目的性的问题,从而允许人们充分谈论他们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文化的理解。节目制作组所做的前期工作中,包括了数百页的访谈记录稿,这些访谈通常都是在进行准备工作和咨询相关学者时进行的。与新闻采访所不同的是,该系列节目虽然录制了大量的录音带,但最后采用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为了完成这一系列节目,制作者与大量的历史学者、音乐家、音乐文化学者以及文化研究者进行了通力协作,从而保证了材料与相关表现的准确性。另外,不同的制作者之间以及制作组内部都有着全力的合作,从而使得他们既有效率又富于创造性地完成了任务。这种高度的协作,是使该节目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
总的来说,公众民俗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具体成果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包括展览、编目、电台演出、网站、光盘、光盘存储器、录像带、节日、教师培训与课程计划、社区学者培训项目、难民救助项目以及各种其他计划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成果形式,是具体实践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关于公众民俗学缺乏理论的诘难。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萧放/陈纹珊]中国民俗文献史的整理与研究综述
下一条: ·[吕微]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新艳]从“古胶州八景”之一到“负碳海岛”:灵山岛的再生与发展
·[王晓涛]基于 SWOT 分析的嘉兴市“非遗+ 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宋国威]阜宁县淮剧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探究·[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