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邓启耀]信息时代的口述叙录
——口传文化与口述史研究概况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0 | 点击数:14088
 

中国口述史学开始和国际口述历史学界接轨,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口述史的叙录和研究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那种精英历史观,把眼睛向上变为眼睛向下。大学、研究机构、出版社和报刊杂志,纷纷组织了不同类型的口述史叙录和研究。例如,随便上网查一下,就可知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已经设置了题为《口述史学研究》的课程、口述史研究项目和口述史讲座,建立了社会生活口述史研究中心、“20世纪妇女口述史档案室等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近期也将启动四个口述史研究课题。

口述实录文体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靡美国,影响较大的著作有《生平调查》、《美国梦》和《纳粹子女访谈录》等。在美国纽约,还成立有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由于这些覆盖面很广、进入层面很深的调查(有人称之为内心标本)具有特殊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美学的意义,中国一些学者、作家和艺术家,立刻敏感地介入了口述史领域,把录音机放到过去与无缘的下层平民群众口述者面前,叙录有关他们的历史和故事。其中,较突出的有作家张辛欣的走访实录、冯骥才的采访文革一百个人、老威的《中国底层访谈录》、安顿的《绝对隐私》、刘晓盟的知青口述史、北京大学的女性口述史系列丛书及李小江的妇女口述史研究,台湾有关民间工艺、香港有关传统戏剧的口述史等。我国一些拍摄了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意味纪录片的独立制片人,在用摄像机书写平民口述史的同时,也用笔和印刷媒介进行实录。纪录片《江湖》的作者吴文光在收起摄像机的暗夜,和被拍摄对象一起聊天讲故事,《江湖报告——一个以大棚为个案而展开的田野调查》的内容就是他通过录音机记录的流浪艺人口述史。在台湾,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最近几年逐渐转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社区史、学校发展史和儿童妇女史等方面。

不仅是那些不掌握书写印刷话语权的下层平民,即使是那些有书写印刷能力的学者科学家,他们所经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治学过程、独特见解或某些无法启齿、不曾说出的思想,并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书写者的口述史也十分重要。如钟少华的科学家科技口述史、陈徒手关于文艺界名人访谈的《人有病,天知否》、傅光明有关萧乾和老舍之死目击者、见证人的采访,郑实关于浩然口述的记录,等等。另外,口述史学还可应用于自然灾害史、人为浩劫史、社区史、家族史、人口史、妇女史、儿童史、体育史、人物传记或正史不敢正视、不能涉足或不可告人的方面。

当然,历史的当事人和过来人"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最佳诠释者,这个问题在网上已有精彩的讨论。口述史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傅光明研究员追问:口述史是否真诚地、毫无保留地讲述历史?他们所口述的就是绝对历史吗?他们有没有出现事过境迁的记忆模糊?有没有凄风苦雨之后的自我升华?甚至有没有狡黠的睚眦必报?陈述者有说出真实"历史的权利,也有制造历史真空的可能。历史的真空有时就是在善意敬意之中保留了下来。而且,历史甚至有时模糊到经不起追问,历史在哲学意义上的深邃也脆弱得一捅就破。这是人性的无奈,还是历史的无奈?作家王蒙一语道破:不往善里写你往恶里写一下试试,光吃官司的危险也足以令作者吓退的。口述史和书面史一样,同样存在与否的问题,甚至涉及有关隐私与窥探、救世主心态和侵略性采访等道德问题。有一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叙录者无论口述还是书写,叙录的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只要是具体的人叙录的,就会有叙录者不同的选择、增删、解读(包括误读)和诠释。当局者迷,旁观者未必清。无论身处局内还是局外,人们永远只能看到局部的真相,看到历史的碎片。所以,苛求绝对历史的信史崇拜,就和追求绝对真理一样,是硬要和自己及他人过不去了。起码的共识可以是:人们的记忆虽不一定准确,但和所有的人文遗产一样,自有它存在的价值。

电子媒介时代的口传文化

自从发明了电话,人类便迅速适应了非面对面口头对话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很快明白,亲口诉说和听到口语的感觉,是书面交流所无法代替的。口耳相传的古老方式通过现代科技再度流行。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印刷文化阶段一样,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迅速移动的媒介(电子数字化传播)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它们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承军]朗读与默读
下一条: ·[施爱东]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田兆元]研究当代神话可以写在神话学的大旗上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孙春旻]口述实录:话语权的挑战
·高荷红:《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孟令法]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