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欧美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话语体系中,“民”这个概念只是现代学者想像出来的一个共同体或建构之物,无论人们缩小还是扩展它的外延和范围,也无论使用或界定它的人想还是不想、有意还是无意要用它来指涉现实中的特定群体,它与这个群体都没有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 现代民间文学话语;民;想像的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K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19-07
在回顾学术史时,多数学者都把英国古物学家汤姆斯(William ohn Thoms,1803~1885)提出“folklore”这个词的1846年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发端。意大利学者科基雅拉认为,欧洲民俗学真正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对未知人类社会陌生的语言、宗教和习俗的揭示,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远方异族的兴趣,也使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落后面——古诗、俗谚、农民歌谣都成为寻求民族遗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一个重要资源。所有这些都融入了对“民”(the folk)的日渐浓厚的兴趣和迷恋之中。欧洲民俗学正是随着人们对“民”的日益增长的兴趣而产生的,民俗学的特殊问题就是界定什么能够称为民,什么不能称为民。
科基雅拉的研究至少在一个重要方面提示我们:欧洲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话语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欧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综观欧洲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150多年的历史,几代学者不断对“民”作出界定,不断将一部分人划入又将另一部分人排除,“民”的圆周和外延在不断伸缩和变化,而对“民”的不同界定或界说不仅与彼时彼地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从深层制约着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和范式。换言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几乎无不围绕着对“民”或“民俗”的界定而展开。在这个意义上,“民”(the Folk)这个概念就构成了雷蒙德·威廉斯所说的那种关键词。他认为,关键词是极少取得共识的术语,其特定用法总是与人们看待文化和社会的特定方式有关,而“民”这个术语就产生于新的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语境之中。“民”这个概念的演变隐含着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看待其对象的特定方式的转变,也是其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依据。
但是,当我们试图从以往学者的论述中寻求对“民”甚至“民俗”的界说和解释时,却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学科对象和性质并不存在一种清晰的认识,更没有达成共识和一致。在美国民俗学界,民俗的定义比民俗学家还多的说法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1949年,利奇(Maria Leach)编的《民俗、神话和传说标准词典》(Funk and Wagnalls Standard Dictionary of Folklore,Mythology,and Legend)列出了“民俗”的21种定义。在此后的10年里,民俗学家在自己的文章和著作的开始大多要提到这21种定义。在“民俗”这个名称诞生150周年的1996年,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民俗研究杂志》(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Vol.33, No.3)又将《民俗、神话和传说标准词典》列出的21种“民俗”定义重印了出来。美国学者厄特利(Francis Lee Utley)在1961年就指出,这“是正在从事研究的民俗学家心目中对他们所谓的科学对象的混沌认识的证据”。尽管有学者认为这是民俗学多元研究范式的表现,但无可否认的是,对“民”和“民俗”的界说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一界说传统的混乱是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危机的一个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征兆。1996年,美国民俗学会在匹兹堡召开了题为“名称里究竟是什么?”hat in a Name)的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论文以专集形式发表于《美国民俗学杂志》(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1998年第111卷第441期。虽然学者们对学科名称和含义都有了新的理解,有的主张废弃民俗学这个名称,有的主张保留,但理解的分歧程度依然如故。
一门学科的不同成员对其研究对象或核心术语有不同理解,本不足为奇。比起“文化”这个术语在人类学领域的一百余种不同定义,“民”或“民俗”的歧义似乎还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当我们回顾学科历史并且提出究竟什么才是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术话语中的“民”这个问题时,不能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对核心术语或学科对象界定或理解的差异具有表象性和外在性,因为这些差异并没有掩盖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在总体倾向和研究范式上的一致性特征。如果说差异和不同是一种混乱,那么一致和认同则表明了学术共同体的自我定位。具体而言,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尽管对“民”或“民俗”有不同理解,但他们“眼光向后”和“眼光向下”的学术姿态则是一致的。也有学者已经注意到,自汤姆斯创造了“folklore”这个词到《民俗、神话和传说标准词典》的出版这一百多年里,该词的词义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为什么“民”或“民俗”的概念会集混乱和一致于一身?为什么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反复的界定和规划?这些问题大概只能到学科形成和发源的历史中去寻找。一旦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这些问题似乎就可以被置换为更大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是如何发生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