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
——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19458
 

一个教授建议盖博物馆,收藏代表农业文化的民俗及其实物。一个教授建议保护这里的活态民俗,具体一点也就是让龙牌会的传统按照老百姓的习惯流传下去。当年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两位的建议会被当地人结合进龙祖殿的方案里。在这个新生事物里,博物馆的牌子还真挂起来了,龙牌会的信仰活动也照旧举办,只不过从原来的临时建筑转移到固定建筑里了。

简短的讨论

在现实中,由于国家对地表和信仰活动的行政管理达到了非常全面、系统的严格程度,一个国家承认的教派的信众要修建一所寺庙已经是不易了,而一群老百姓要凭空造出一座供奉民间信仰的神灵的寺庙,更是不容易。尽管不容易,但是我们的调查还是显示,当前在各地都能够看到民间自发修造的庙宇。造归造,大多数庙宇的存废都是问题,因为它们大多没有经过管理土地、宗教的政府部门的审批,大多没有合法的身份。它们随时都可能被上面来的人拆除。电视和报纸在过去这些年隔三差五地报道某地落后群众私建庙宇,当地党委一班人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地予以清除之类的消息。在我们的调查地的邻近地区,这种通过拆毁寺庙来破除迷信、维护治安的事件就一再发生。附近的铁佛寺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就已经经历了几个回合的再造和再拆的折腾。

我们也许应该更加准确地说,造庙本身的困难还不是难中之难,最难的是合法地造庙,最难的是让所造的庙宇具有合法的身份。本文谈论的龙祖殿,是经过了政府的规划的,它在物理空间和意识形态空间中都拥有合法的身份。我们看到,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它事先已经在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里占有了一席之地。

近代以来,包括民俗学者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关于迷信落后等观念的知识生产,使神州各地的拆庙运动成为必然。时过境迁,今天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河北省范庄龙祖殿的兴建得益于民俗学者的学术活动。抚今追昔,民俗学者在专业工作上也许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作为知识分子,他们与民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

民俗学在今天要关心自己的专业队伍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使学科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要使自己的专业活动避免原有的单纯利用调查地点的民众,让作为对象的民间有机会在一定的意义上成为追求自己目的的主体,从而奠定本学科适应新的时代的学术伦理基础,我们就有必要尝试把民俗学者的工作过程也纳入观察的范围、对象。作者相信这一立意是符合民俗学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只可惜这只是一篇短文,并且多有言不达意之处。还望各位指教。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中国民俗通志》的分类学意义
下一条: ·[陈岗龙]蒙古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与民俗志写作的反思
   相关链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
·[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