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
——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20039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教授说:他们敬龙牌,但并不是什么都求龙牌爷。我问过一位会头,他说生病先求龙牌爷,不见好仍去找医生。可见还是相信科学的。她还说:民风淳朴,并不能说是信龙牌的结果。问叩头的孩子拜什么,他们一概不知。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聚会形式。”“迷信一直都被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学者视为绝症。时代不同了,医生的观念和技术不同了,看来迷信可以像电脑病毒一样隔离起来,使之不妨碍整个系统的运作。

这些教授的有关文章和发言在当地是非常受重视的,其中一些被龙牌会自己转印、传阅、散发。他们的多种观点逐渐成为当地民众的说法。从一个中学退休的武大爷在和章邵增、马强的访谈(2003823日)中说,龙牌会是一种民俗文化,其中也带有迷信色彩,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文化,我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没有迷信,也就没有这个民俗,也就没有了吸引人凝聚人心的东西了嘛。既然如此,我本人对龙牌会的态度是同情、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过会的时候,还是平时。在当地人看来,民俗学者的参与,本身就用行动证明了龙牌会是有价值的民俗。否则,来的就应该是警察了。

从博物馆的建议到龙祖殿的诞生

就常识而论,在现实生活中,要给龙牌盖庙,是没有什么机会的。但是奇迹还是发生了。我们参加2003年的龙牌会时,看到了一座够标准的神殿,这就是龙祖殿。后来听说它的造价是26万元。会里的人自豪地介绍:我们完全是按照柏林寺的大殿建造的。柏林寺是佛教名胜,举世闻名,万众仰慕。当我坐在嘉宾席上参加由县政府主持的龙祖殿落成典礼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还不曾有一个建筑物的故事让我如此感叹。

龙牌会从临时大棚发展到庙宇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作过程,对于其中的许多环节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下面的叙述,综合了龙牌会史振珠会长和县文化馆长张焕瑞先生的说法。

专家、学者调查龙牌会的活动在1996年达到高潮,当时主要有两个提议:一是保持龙牌会活动的原汁原味;二是弘扬文化,建立博物馆。村里的人真的开始琢磨这个事情。会里几个负责人在1998年商量盖庙。到2000年史振珠当选会长,他就积极张罗起来。在这期间,形成了一个折中的意见,就是在活动形式上不介入,老百姓愿意如何搞就如何搞,但建起的房子同时也是龙文化博物馆。

赵县的领导认识到龙牌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打算使它和赵州桥、柏林寺一起成为赵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于是,县委县政府和河北省民俗学会以及多家单位联合发起在2001年农历二月二举办河北省首届龙文化研讨会。县里的指导思想是政府给予支持(是工作力度上的,并不是直接的财、物)、乡镇主办、有关部门配合(文化、工商、交通等等),将龙文化做大做强,为发展龙文化造势。2001年的研讨会很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有40多位,大部分是北大、北师大、中国社科院、省内的民俗学专家。县领导和与会者在二月二去观摩龙牌会过会仪式,并为龙文化博物馆奠基。范庄龙牌会请来工匠设计,并在计委立项,由民众和会头自筹资金,乡镇政府协调(地皮等一些纠纷)。到2003年过会时,第一期工程完成,举行了龙祖殿落成典礼暨赵州龙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博物馆建成以后,人们有了固定的祭祀场所,同时也有了固定的文化交流的场所。

我查看1996年在范庄的座谈会记录,找到了中国民俗学会两个教授的有关发言。宋教授谈到,调查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龙牌是什么?老百姓的回答是祖神。他们称为龙牌爷的看来本来不是龙。信仰活动与土地神有关,与古代立春、鞭春的劝农活动有关,如鞭驴、鞭春姑。这里集中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很多东西。我们能否就此搞一个民俗博物馆?

接着发言的陶教授也谈了文化保护的观点。他的意思是说,龙牌会表现出一种村落精神。村落意识给我的印象很深。对于有积极价值的东西要有保护意识。这里就有一个如何保护的问题。会头说,让搞就大搞,不让搞就偷着在家里搞。我看每年都要做,还要做好。传统文化要让它活着。只有继续做下去,这一文化才能活下去。龙牌会是活的文物,要当文物来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中国民俗通志》的分类学意义
下一条: ·[陈岗龙]蒙古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与民俗志写作的反思
   相关链接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沈福裕]晏公庙会的文化经营
·[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乐晶 张诗语]“遗产化”进程下寺观庙会景观生产者的关系实践*
·[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