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
——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20041
 

这时的龙牌会在组织上是一个草根社团,在活动上是一个地方庙会,其性质基本上不出宗教信仰或者民间信仰的范围。它的硬件设施比较简陋,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有待改善。但是,它也具备了一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如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可观的收入,与同样也是上头的学者们已经开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与观察也不妨观察参与

龙牌会的组织者知道上头对他们的信仰活动持否定的看法,他们多年办会都排除不了戒慎恐惧的心情。他们后来看到,从省上来的民俗学家刘其印视龙牌会为宝贝,不惜胶卷地拍照,热情地记下他们自己认为其实是常识的事情。他们发现,比地方政府更上头是他们可以借助的支持力量。他们把刘老师作为顾问,委托他邀请中央的学者来发掘龙牌会的价值,他们主动承担学者们在村子里的食宿费用,并提供各种调查上的便利。

一年又一年,民俗学者们在二月二前后浩浩荡荡地来,带着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又都能够各得其所地满载而归。龙牌会每年都会发生或者安排一些新西,即使每年都来的人也总能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很多民俗学者,如陶立璠、刘铁梁、段宝林、周虹、叶涛、赵旭东、宋颖、张焕瑞、高丙中等,都利用调查资料发表了有关文章。

一些民俗学者也许只是觉得自己来是在做自己的调查,参与(空间的在场)是为了观察。而组织者邀请大家来观察,却是为了让大家参与(成事的助力):(1)民俗学者的观察行动在当地人看来就是一种参与(助力),是对龙牌会的支持,是对龙牌会的价值的承认。学者们的在场当然对当地人评价龙牌会的博弈具有重大的影响,天平当然会向龙牌会的组织者倾斜。我们设想一下,当地的干部群众有几个人曾经有幸听过大教授讲课并记过笔记呢?现在讲话的可是龙牌会的人,记笔记的可是那些大教授。(2)龙牌会的组织者还要学者们留下看得见的东西,例如照片,例如墨宝,尤其是建议。

他们还现场组织学者们参与座谈会、研讨会,让他们就地发挥专家的独特功能,尤其是对事物进行定性、定义的功能。我想列举他们对迷信的论述来看学者们如何参与对龙牌会的性质和意义的生产。

迷信的问题,一直都是龙牌会的骨干最担心的。积极分子史大姐在1998年的访谈中对我说:要突破很难。……一般人,一个蚂蚁、一片树叶都怕砸了头。前几年,一个戴大盖帽的人往这方一走,大家都怕。龙牌站住脚了,我们这些人才能站住脚。关键是回答好这个问题,破除迷信,下面的大盖帽才不可怕。她知道龙牌会顶着一个先天的迷信标签,她也知道他们自己揭不掉也遮不住这个标签。一些学者们也深知迷信问题是龙牌会生存、发展的致命问题。在1996年龙牌会期间的座谈会上,多位学者的发言都集中在辨析迷信的问题上。

在一个历史博物馆工作的宋教授说:这个节基本上是健康的。有迷信,但主要是一种娱乐另外有一种教育作用,也有利于形成集市,发展经济。他对迷信的定位使龙牌会有可能被看作有缺点的正面形象。迷信只是整个活动的一种属性,并且不是主要的属性。

在北京的一所大学工作的陶教授说:龙牌会的主旨是保农、敬祖,是一种复合文化,是多种文化综合的会。勾龙怎么成了范庄的始祖?农民尊敬对他们有益的神。这对我们是一种启示。迷信的东西也有,但是不是主要的?这里面有教育作用,其中的禁忌与这里的良好秩序有关系。他的一位研究生说:这种信仰活动是向善的教育,而不是迷信的毒害。他们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一样的,先把它表述为一个综合体,再把迷信说成并不影响全体的局部问题。

一位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董先生说: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要讲政治。龙牌会对精神文明是有促进作用的。如存自行车不要钱,吃大锅饭不浪费。在商品社会,这是一片净土。现在,这种地方不多了。其实收费也可以,商品社会嘛。从道德教化的角度进入,宗教信仰自然也不失为有效的思想教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中国民俗通志》的分类学意义
下一条: ·[陈岗龙]蒙古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与民俗志写作的反思
   相关链接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沈福裕]晏公庙会的文化经营
·[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乐晶 张诗语]“遗产化”进程下寺观庙会景观生产者的关系实践*
·[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