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2 | 点击数:29011
 
五、群英列传
老一辈故事学家,必须提及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永麟、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英国牛津大学的杜德桥(Glen Dudbridge、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的金荣华、北京师范大学的许钰等。
罗永麟(1913年生)的代表作是《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该书大部分论文的写作年代较早,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据罗永麟及车锡伦等人回忆,罗永麟早在1950年代就把孟姜女、梁祝、白娘子、牛郎织女合称为“四大民间故事”,是今天所谓“四大传说”(或“四大故事”)提法的始作俑者。
李福清(1932年生)是民俗学界比较熟悉的一位汉学家,长期从事中国故事与古典小说研究。他的理论工具主要来自于他的几位老师如普罗普和梅列金斯基等人,但他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因为每个文学流派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用他们的理论仅限于适合研究中国文学的观点”。[24]代表性著作有《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从古代神话到章回小说》《中国神话故事论集》《从神话到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古典小说与传说》等。
杜德桥1938年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及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倾向于“用历史的眼光看故事”,对故事的演变、成书的过程作历时研究,把特定时代的小说或故事当作一种史料,从故事去看当时的社会、人们观察世界的态度、方法和心理。始版于1978年的The legend of Miao-shan《妙善传说》)“创设了四种文本分析法,阐述了民间传说向通俗文学、民间宝卷、志怪小说、传奇戏剧和作家文学过渡的方式,构建了口头文学文献化的过程分析模式;提出了这类研究的学术原则和应把握的理论界限,并就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学者所共同关心的文本原型、传承、异文、功能等问题开展了学术对话。该著作对思考国内传说研究的一些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25]目前已经译介的相关论文还有《<柳毅传>及其类同故事》《尉迟迥在安阳:一个8世纪的宗教仪式及其神话传说》[26]《唐代前后的五道将军》等。
金荣华1936年生)是台湾民间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敏锐多思,联想丰富,眼光独到,古今中外均有涉猎。主要论著有《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故事与故事分类》《民间故事论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索引》等。他在《“情节单元”释义——兼论俄国李福清教授之“母题”》中,力主将Motif一词译做“情节单元”,认为该词作为故事研究之专门术语时,特指故事中最小的叙事单元,胡适将之音译为“母题”是不恰当的,易被误解为“主题”。金荣华的研究兴趣与刘守华相仿,偏好比较研究,尤其对佛教故事感兴趣,如《佛经<毘奈耶杂事>中之智童巧女故事及其流传》《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定婚店>故事试探》等。
许钰1925年-1997年)从1952年开始,一直担任钟敬文先生的助手,一生勤劢谨慎,代表作《口承故事论》(1999年出版)是他一生的故事研究集粹。该书分为体裁论、流传演变论、讲述论、采录论、研究史论等五个部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许钰对鲁班传说的专项研究。该书部分观点在今天看来已无新意,但在当时,却对曾经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千百学子产生过巨大影响。
1990年代之后,一大批从事故事研究的青年学者成长起来,成为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最突出的风景。“除类型学的研究之外,还有故事学理论、比较故事学、故事演变史、故事讲述家、文化人类学故事学、民间故事原型批评、母题(主题)学故事学等均有一系列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故事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专注于故事研究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他们在故事学方面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个性”[27]
陈建宪,湖北麻城人,1954年生,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陈建宪是刘守华的掌门大弟子,虽得刘守华真传,却又另辟蹊径,别有刀法。陈建宪早期的故事研究基本沿袭了丁乃通的比较研究方法,如《从淫荡的蛇妖到爱与美的化身——论东西方<白蛇传>中人物形象的演化》《论中国天鹅仙女故事的类型》《温柔的人有福了——“好客得报”母题比较研究》等,期间还曾译介过丁乃通的研究成果。1990年代以后,也曾尝试过多种西学方法,如《<白水素女>:性禁忌与偷窥心理》《神话的权力——从福柯理论看神话中的乱伦母题》《话语狂欢背后的生灵叹息——从晓苏<苦笑记>看民间性幽默艺术》等。但他终于放弃了这些繁复的理论,有意消解了故事、传说、神话之间的界限,将故事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地运用到神话研究当中,以1996年发表《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433篇异文的初步宏观分析》为标志,陈建宪逐渐淡出故事研究,把主要的学术精力都投放在洪水神话的专题研究中,成了一名“洪水专家”。
万建中,江西南昌人,1961年生,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代表作是博士论文《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1999年出版)。作者“从故事的结构形态入手,分禁忌主题为‘故事外’和‘故事内’两大类,后者又由‘完全式’和‘非完全式’组成。通过类型分析,基本弄清了禁忌民俗事象怎样转化为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的相关主题,以及这一主题在民间口承文本中的传播方式和流布情况。这一分析比过去只是在故事文本与民俗事象之间寻找一种对应关系,简单说明有关情节如何反映了某一民俗事象跃进了一大步”[28]。此后一段时间,万建中不断地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发表了一大批与禁忌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堪称中国“禁忌学”权威。
万建中对于故事学的贡献还与他的教学导向有关。从1999年任教北京师范大学始,万建中指导的博士硕士选题大都倾向故事领域,这一举措为学界培养了西村真志叶、漆凌云等一批故事学人才,逐渐形成故事学领域的“万家军”。
李扬,四川自贡人,1962年生,现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李扬是最早使用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对中国故事展开研究的学者,代表作是博士论文《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1996年出版)。作者“选择了一组中国民间故事作为考察对象,逐一划分标示了其功能项及形态图示,并附文字说明分析”[29]。作者以“功能论”、“序列论”、“角色论”等三个专题系统阐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还分别统计了中国民间故事功能的数目、出现频率及分类,总结了31项功能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在故事中的对应情形,发现功能对的位置都符合逻辑顺序,而核心功能对更是必然对应的。
可惜该书出版的时候,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尚未全文汉译[30],多数学者对故事形态学还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因而无法正确评判与理解李扬的工作,导致该书未能在恰当的时期发挥最大的效益。
进入21世纪之后,李扬的兴趣部分转向了利用故事学理论分析作家文学与影视作品,部分转向了“都市传说”,翻译出版了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2006年)。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1966年生,现任职于北京大学。陈泳超主要兴趣在神话学,兼及故事学与学术史,其硕士论文为《白蛇传形成土壤的历史层积》,博士论文为《尧舜传说研究》(2000年出版)。尽管陈泳超不以故事学为主业,但他的几篇故事学论文如《<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妒妇悍妻:类型叙述的语法与心理》《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方法论解析》《目连救母故事的情节类型及其生长机制》等,篇篇可观。2007年出版的《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在方言转译和文本忠实度等方面,是目前已经出版的故事家作品整理本中最好的范本。陈泳超最近提出的“故事动力学”概念,也有许多可供讨论的生长点,作者创造性地将故事讲述者分成了7种类型,分析出不同的故事动力源,从而为故事的变异性分析提供了一套就手的工具
陈益源,台湾彰化人,1963年生,现任职于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偏重借助民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戏曲、小说、叙事诗展开研究,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王翠翘故事研究》等20多部学术专著,另有《民雄五谷王庙的祈子习俗与求雨传说》《明清时期的台湾鬼怪传说》《明清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澎湖蔡进士的史料与传说》《高阳<草莽英雄>中王翠翘史料的来源与应用》《台湾黄海岱布袋戏与金庸<倚天屠龙记>》等故事学论文多篇,编纂《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等数十种民间文化资料汇编。现正执行“南台湾地方传说研究”“澎湖县地方传说之采录与研究”等多个故事研究项目,被台湾学术界称做“乾嘉学派的现代版”。
林继富,湖北麻城人,1964年生,现任职于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先后师从于刘守华和刘魁立,深得两位老师真传,徘徊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代表作是博士论文《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2007年出版)。作者长年蹲点于湖北省长阳县都镇湾,对当地多位故事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提出了故事传统的“三重结构法则”:地域叙事传统、类型故事的叙事传统、个人讲述习惯。林继富是故事学界的老资格青年学者,“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珍惜每一分钟,在图书馆从早坐到晚,天天如是,长年不懈,他写的东西很多,在同学中是最多产的一个”。[31]
顾希佳,浙江嘉善人,1941年生,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学院。顾希佳是个非常勤奋的学者,1990年以来,发表了大量的比较故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受到刘守华的深刻影响,多立足于特定故事类型,通过不同时空同型故事的分析比较,大致勾勒该类型及其亚型的结构特征、流变轨迹和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叙事美学特色。顾希佳对“比较”的限定比较宽泛,可以是中国与韩国的比较,也可以是国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是古代与现当代的比较,主编有《中韩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
陈岗龙,内蒙古扎鲁特旗人,1970年生,现任职于北京大学。陈岗龙故事研究的特色是,用故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蒙古族叙事诗,同时,又用口头诗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东亚民间故事,立足蒙古文化,在整个东亚范围内进行故事比较,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与译著。其代表作是博士论文《蟒古思故事论》(2003年出版)。我国东蒙一带流传着一组被称为“镇压蟒古思”的英雄故事,故事往往用韵文或韵散结合的方式传唱,作者即以这类文本为对象,通过追根溯源、解析主题、复原语境、比较分析,“基本上勾勒出了文化变迁与蒙古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蟒古思故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2]
周福岩,辽宁沈阳人,1970年生,现任职于辽宁大学,代表作是博士论文《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作者将研究工作“定位于口头文学文本分析与伦理理论分析的结合之上,重点归纳以儒家思想传统为召唤结构的民间日常实践意识形态及其内在矛盾”[33]。通过对矛盾的分析,作者认为民众伦理既有儒家色彩,又有鲜明的直接功利色彩,它既不能构成正统思想的异端,也不能成为固有社会秩序的颠覆力量。周福岩是个思辨型的故事学者,除了发表大量故事与伦理的研究成果,在《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一文中,对故事学史上几次重大范式的更迭也有独到的见解。
陈金文,山东鱼台人,1963年生,现任职于广西民族大学,代表作是博士论文《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硏究》(2004年出版)。作者运用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理论,通过现代口传孔子传说与文献记录孔子传说的比较,分析孔子传说所体现的上、中、下三层文化的联系和差异,尝试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揭示孔子传说的民俗文化蕴涵,同时结合作者的田野资料,就曲阜孔子传说的讲述活动,讨论孔子传说的传播趋势。陈金文2005年之前的论文选题颇有自娱自乐的趣味,自2005年迁居广西以来,入乡随俗,靠山吃山,选题多为“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壮族民间故事中《莫一大王》”“壮族《七牛山》传说”“壮族故事‘竹生甲兵’母题”等西南民族故事。
漆凌云,江西宜丰人,1976年生,现任职于湘潭大学,代表作是博士论文《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2005年完成)。漆凌云在治学方法上与他的老师万建中颇有相似之处,围绕“天鹅处女型故事”,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对故事的源流、主题、原型等问题展开研究。
袁学骏,河北晋州人,1945年生,现为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严格地说,袁学骏只是一位准学者,但是,他在故事学领域的贡献却广为人知,是“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的主要发掘者和宣传者。袁学骏和他的同事们1986年发现了这个故事村,1987年开始,先后整理出版5卷本的《耿村民间故事集》,在民间文学界受到广泛好评。周福岩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89年,袁学骏出版了他的个人学术专著《耿村民间文学论稿》。此后,他又主持编辑出版了3卷本《耿村民间文化大观》、6卷本《耿村一千零一夜》,以及多部故事家个人专集,《耿村民俗》《中国耿村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耿村故事百家》等,为故事学界贡献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与袁学骏相似的文化官员还有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作栋。王作栋多年跟踪调查著名故事家刘德培,记录整理了48万字的刘德培个人故事集《新笑府》(1989年),并发表《从村落到社会——中国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故事活动简论》,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上海大学的张敦福和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杰文开始关注流传于都市白领阶层的“都市传说”。张敦福撰写或译介了《都市传说的研究方法》《都市传说初探》《消失的搭车客:中西都市传说的一个类型》《解析都市传说的理论视角》等系列以都市传说为对象的论文。王杰文在《乘车出行的幽灵——关于“现代都市传说”与“反传说”》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传说已经创造出了自己的讲述传统那些旧的主题、结构、信仰、讲述模式等统统被公开地抛弃这时运用“反传说”这一术语来指称这些新的都市传说也许更合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陈连山]走出西方神话的阴影
下一条: ·[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