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守华传
可以这么说,20世纪中国现代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每一步都与钟敬文先生密切相关。他的开拓之功,以及高屋建瓴的全局指导,几乎引领了整个20世纪的民间文学进程。这一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本文不再赘述。
只要谈到故事学,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叙述近30年的研究进程,刘守华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领袖人物。30年来,刘守华发表了一百多篇故事学论文,出版了十数本故事研究专著,培养了一大批故事研究人才,这在全世界的故事研究者中,都是不多见的。
1978年后的十几年间,民俗学重获新生,许多新鲜的课题、理论和方法,吸引了大批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前往淘金,坚守在民间文学领域的学者了了无几,而沉潜于故事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刘守华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忍耐和坚守在故事学这一寂寞的学术领域,笔耕不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学术声誉。
刘守华,1935 年8 月出生于湖北仙桃,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后改名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在他长达5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担任过中文系主任、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耕耘于故事学领域,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与行政资源,培养和安置了一批故事学人才,并且将更多的接受过故事学学术训练的研究生输送到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成为民间文学领域一支能征善战的刘家军,形成了一个以刘守华为旗帜的故事学共同体。
刘守华故事研究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基于类型故事的比较研究,“吸取和改进芬兰学派以历史地理方法深入考察民间故事,对母题、类型解析的集中尝试、故事生活史的追寻及口头文学表演理论在故事学领域的实践等方面,交叉运用多种方法”[11],由此可见,刘守华并没有单一地采用某一种理论或方法,而是在广泛汲取不同理论与方法、流派的基础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试图从中建立自己的综合性研究范式。
以刘守华为首的故事学家们所从事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是在确认了既定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充分掌握该类型的所有文本及既有研究成果,然后,①描述该类型的形态特征;②回顾该类型的既有研究状况;③对该类型的历时传承和空间传播进行历史地理学的复原与描述;④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如人类学派故事理论、神话原型理论、精神分析学说等等),尽可能地对情节及母题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⑤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故事的演述状况和传承语境进行描述和说明;⑥如果需要,还可从文艺学的角度进行美学分析。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典型的中国式、全景式的关于故事类型的文化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故事文化学”。这一范式可以借助普罗普的故事形态理论进入具体操作,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一定量的故事文本,满足了上述①②④项功能,即使缺失其他的若干环节,也不会妨碍论文的整体性。
这一开放的结构方式使之成为一种易于学习和模仿的研究范式,许多学者直接或间接地从大量的学术期刊上习得了这一普适的研究范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文化学派”,其代表性成果即2002年结集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12]。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即是刘守华私淑弟子中的佼佼者,深谙刘守华故事文化学,发表了一系列“道教故事”方面的学术成果。
刘守华的故事学征程并没有停留在对于故事类型的研究上,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着刘守华的不断开拓和与时俱进。
1.故事史的研究。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史》被认为“是一项拓荒性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多年来徜徉于浩如烟海的古籍野史以及近代记录下来的口头故事资料大海中,对其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和钩沉,用心分析评述、建构体系,不仅为中国文化史学科的建设铺设了一块新的基石,而且也是对旧中国文化史观的一个挑战。”[13]
2.宗教文化对民间故事的影响研究。如果说刘守华的“故事文化学”范式是可模仿的,那么,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则是绝大多数故事学者所望尘莫及的。宗教传播与故事传播的互动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非常复杂的问题,前辈学者如季羡林、柳存仁等人偶有论及,也是片言只语,惟刘守华知难而进,以为己任。他的研究工作不在于对于宗教本身的理解有多么透彻,而在于他从宗教文化的传播中看到了民间故事的演变和意义。从1980年代初开始,他就一直留心宗教传播与民间故事的互动关系,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先后写出了《道教与中国民间故事传说》《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许真君斩蛟”传说的由来及其价值》《唐玄奘采录的古代西域民间故事》《从<经律异相>看佛经故事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渗透》《藏传佛教与<尸语故事>》《从佛经中脱胎而来的故事——“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解析》《<生经>故事的持久魅力——佛经故事札记之一》《<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佛经故事研究之二》《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的演变》《一个佛经故事的传译与蜕化——也说<善财与悦意>和<诺桑王子>》《汉译佛经故事的妙趣——<杂宝藏经>札记》《<贤愚经>与中国民间故事》等大批论文。
3.故事村和故事家的研究。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刘守华就密切关注着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及其传承环境,并对此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先后写出了《文化背景与故事传承——对32位民间故事讲述家的综合考察》《武当奇葩伍家沟——评我国鄂西北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村》《民间故事家——孙家香》《湖北“故事村”里传承的梁祝传说》《故事村与民间故事保护》等一批论文,对故事传承人和传承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刘守华在故事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故事学理论和学术史等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中国民间童话概说》《比较故事学》等理论专著,撰写了《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等论文,出版了中国首部故事学基础教材《故事学纲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