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对费县龙王堂庙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刁统菊/李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25899
 

显然以楼斗湾村民为代表的传统观念中,神灵的功能已经由单一走向多元。朱龙王是风调雨顺的保证,从而延伸出保佑平安、祛病避难的职能。但在开发商那里,似乎有意无意总是强调龙王的财神象征,张玉才在大殿落成典礼上的讲话稿中就期盼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生意兴隆、老人长寿、小孩健壮、心想事成、合家欢乐、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实际上,求财也不仅仅是开发商所强调的,香客的心愿中也有此一项。有些香客为了家人能够顺利升官、求学,也来祈求朱龙王的护佑。这种将神灵职能扩大化的解释,对朱龙王信仰的信奉人群、信仰区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以村落为单位的送香组织

六月六庙会上,各个送驾队伍都是以村落为单位。这种组织形式颇似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中列举的四种乡村宗教类型的第三类:以村为单位的非自愿性组织。村民们供奉着村庄的保护神,他们不是自愿加入某种明确的宗教组织,而是作为村庄的一分子被无可避免地卷入整个村落的宗教活动[④]。与杜赞奇的分类略有区别,朱龙王是附近村庄一致供奉的区域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在该活动中,全村人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送驾队伍的表现直接代表了一个村庄的荣誉,这也是锣鼓队为何会如此热衷于“刚劲”的原因。据说早些年有的村为此还曾大打出手。其次,这类活动是全村共同出资、共同维护的,所以每年六月六送驾,不拘多少,家家户户都要出香火钱,各村均是如此。杜赞奇的分析中还有一点,他认为这类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会首往往还担负全村性的非宗教活动的责任。但对于楼斗湾及附近村庄来说,杜赞奇所归纳的情形应该截止到1949年。从1949年解放到包产到户这一阶段,送驾活动使用的锣鼓家什、彩旗以及庙会上请戏的费用主要由各个生产队出。田增发1964——1981年一直担任楼斗湾的大队长,就开始组织楼斗湾村每年的送驾,直到现在。在今年的送驾队伍中,和田增发一起充当负责人的是现任书记田增祥。现在的楼斗湾村,各家各户出香火钱的同时,村委仍然也要拿钱出来,给送驾的队员买瓜吃。所有这些活动没有村落行政管理者的支持是不行的,因而村落的行政管理者自然就被纳入到宗教活动的组织者行列。可以说,在龙王堂信仰区域内,1949年之后,村落的行政管理者往往还担负着村庄中宗教活动的职责。

3、庙会的世俗功能与规模起落

与许多寺庙现存的单纯以进香祭拜为目的的庙会相比较,如泰山王母池庙会,现在的龙王堂庙会更多地延续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它集祭神、娱神、求神、游艺、竞赛、集市、人际交往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保留了较强的原始赛会性质。尤为一提的是,庙会日期与费县当地非常重要的半年节同在一天,无形中为之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使得这个庙会世俗气息格外强烈。除了祭祖、敬天、拜龙王这些必不可少的仪式性活动,这一天,购物、听戏、看锣鼓表演成为更值得的期待的内容。在楼斗湾,六月六前两天,女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敬天、待客的食物,蒸馒头、包包子、买酒肉、制菜,据说庙会那天每家至少要接待四五桌客人,都是来龙王堂赶庙会的亲戚。结果,村民们当天大都不能到庙上去看戏,只有到了初七早上,亲戚大多告辞,他们才能锁上门去看戏。庙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同时也增加了人们与外界的接触,亲戚的往来沟通了人际关系,有时还能为人们进一步交往甚至通婚做铺垫。颜经富的妻子郝桂莲,是10公里外的长里庄人,小的时候年年来看庙会。郝桂莲的姑姑嫁在楼斗湾,一直很疼爱她,经常给她做衣服,所以自小郝桂莲就喜欢到姑姑家来,既能看庙会,又有好吃的。成人后,姑姑在楼斗湾替她找了人家,就嫁了过来,现在已经当奶奶了。

正是庙会的娱乐、交际等世俗的功能支撑着龙王堂庙会在80年代迅速复兴。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被压抑已久的人们渴望从经济到精神的放松,对娱乐交际的需求急剧增加,但在当时的费县农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其文化生活之贫乏可以想见。庙会恰好提供给人们一个愉悦身心、调剂生活的机会,因而一度成为方圆几十里经济文化大集,除去平时不易买到的货品,据说当时庙会上还有玩龙的,玩杂耍的,唱戏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进入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集市贸易越来越发达,龙王堂庙会一度丧失了其诱人的魅力,规模也一年不如一年。

今年的龙王堂庙会,是开发商斥资70万修建的正殿落成后的第一个庙会。人们能够重新见到早已虚化为象征的庙宇,亲眼见到实实在在的神像,冷却多年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是龙王堂庙会复兴20年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新的龙王堂为个人投资,以旅游开发为目的,赢利是其最大需要。那么以后私人管理下的旅游项目如何保留传统,又怎样与当地百姓的利益达成一致,庙会功能将向何方转化,其规模是扩大亦或缩小,一切只能拭目以待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下一条: ·[王铭铭]现代的自省——田野工作与理论对话
   相关链接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沈福裕]晏公庙会的文化经营
·[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乐晶 张诗语]“遗产化”进程下寺观庙会景观生产者的关系实践*
·[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