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逐渐放宽,六月六龙王堂庙会恢复旧貌并且规模日益扩大。费县芍药山乡东宋庄的刘明春,今年25岁。他回忆说:
“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来龙王堂赶庙会。那时侯各村的锣鼓队天不亮就起程赶往龙王堂送驾,路远的村庄甚至要半夜出发。我们庄离龙王堂十几里路,每年来看龙王堂庙会,不到六点就起床,大人带着,跟在锣鼓队之后。送驾时敲的牛皮大鼓直径一米多,放在桌子上,由四个人抬着,敲鼓的站在桌子上,一路敲着一路走。直到高中时还和同学结伴来。不过送驾的场面已经大不如前了。”
颜振江介绍,送驾的锣鼓队一般由五部分组成。最前面是开道的,拿着鞭炮和镰刀,不停地往人群中扔鞭炮开路。庙会上卖东西的摊子都得给锣鼓队让路,有些摊子撑着棚子,如果阻碍了送驾的队伍,开道的可以拿镰刀把棚上的绳子勾断,碍事的东西,一脚踹开,谁也不敢吱声。开道的后面是村庄里有威望的老人,举着“大马”(写有龙王牌位的红纸)。然后是锣鼓队和彩旗队,最后是拿着香火的村民。送驾的队伍肩负着给龙王老爷送香火钱的神圣使命,因而绝对不允许有人怠慢。一个在费县流传甚广的故事特别能反映这种现象,传说有一年临沂大岭的来给龙王老爷送驾,队伍走到马家上庄,那里的人嫌他们踩坏了庄稼,双方打了起来。后来大岭的人来到龙王堂,烧香烧纸后,跟龙王老爷说:“以后再也不能来了,上庄的人不让走。”结果从那以后一连三年,年年雹子打得上庄颗粒不收。上庄的人实在受不了了,到龙王堂谢罪,给龙王盖了一座戏台,请来戏班唱了戏,这才不再下雹子。
三、重建庙宇后的第一个庙会
2005年阴历的六月初六,是龙王堂正殿落成后的第一个庙会。附近村民热切地盼望这天的到来,很多村子由村委会出钱,置办了锣鼓家什,做了新旗。加上开发商宣传六月初六要请泰山的道士给神像开光,更是极大地催发了人们的热情。六月六早上七点钟,通向龙王堂公路上,人们三三两两挎着盛满香纸的篮子陆续赶往龙王堂。转过山口,还有二、三里路的地方,远望龙王堂,此时已经香烟缭绕了。
靠近公路的空场已经被六七个看车的摊位占据。摊主来自附近的楼斗湾、夏立庄、宁家后峪、南阳庄,早上六点就开张了。每个摊位平均可以看一百多辆不同种类的车子。公路以西的山路两旁是卖瓜果的商贩,大都开着拖拉机或小型的货运车,最远的早上4点从30公里地以外赶来。龙王殿前的山路上多是卖香火和工艺品的摊位,服装鞋帽、日用商品大都摆在龙王殿南边的山坡上。龙王堂旧址周围和戏台近旁,是些卖吃食的摊子。三个卖羊汤的摊子,锅里水已煮沸,杀好的羊挂在架子上就等下锅了。
8点30分,龙王殿四周已经挤满了进香赶会的群众。按照习惯,人们一般要先在神灵面前上香。王家祥今年把神灵牌位摆在了正殿台基下西侧的水池边,八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水泥墩子,上插竹棍,竹棍上粘着写有神灵名字的红纸。分别是回云司神之位,雨师神之位,创营(带雨字头)神之位,巴泉(带雨字头)神之位,风婆婆神之位,龙王神之位,闪电娘子之位,霹雳将军之位(少出云司神)。前来祭拜的村民将成把的香、成刀的纸投入神位前燃烧着的香火堆,然后磕头致祭。王家祥和龙王堂山的看林人颜经山夫妇负责给烧香祭拜的人拨拉香灰,收取香火钱。大多数人磕完头后会自觉在神位前的纸盒里投上一、两块钱,而不在意钱是给谁的。据说前两年,王家祥的儿子嫌“道士道士的”叫着难听,不让他来拨拉香灰,于是南阳庄就有几个人干了起来,人们一样给钱。这是因为大家都相信烧空香不吉利。当然也有不给的,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烧香磕头后起身就走,王家祥拦住她要钱,老太太不满的说:“俺烧香作么要给你钱?”但有意思的是,事后老太太又很不安心,一个劲的问周围人:“得给(钱)么?”神位西侧是蔡峪子的四个老人组成的唢呐班,一有人来就呜哩哇啦的吹响唢呐,等人磕完头后由班主上前要钱。唢呐班和王家祥显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由于唢呐班主是主动要钱,许多人给过钱后就不再向纸盒投钱。王家祥和唢呐班主争执起来。最后的结果是,神位前一来人,王家祥就指引着先向纸盒里投钱,唢呐班的收入减少,不再是来人就吹,而是收了钱再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