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六月初六,山东民间称为“过半年”。在临沂市费县的东部和南部,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这一天,不仅家家户户祭祖、敬天,各个村庄的村民还要敲锣打鼓到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王堂“送驾”[①]。庙宇前一片长不过3公里、宽不过1公里的小山坡上,每年庙会,都能聚集上万之众,人们在这里敬神、娱神、求神、游艺、交易,盛况空前。即使在文革期间,六月六去龙王堂烧香送驾的情景也从未间断。2005年7月8日至12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师生一行7人[②],对费县的龙王堂庙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
一、龙王堂概况
龙王堂坐落于山东临沂地区费县探沂镇楼斗湾境内龙王堂山南坡,隔着一条狭长的山前平原与楼斗湾村遥遥相望。故老相传,龙王堂始建于唐朝,原名辉泉庵(正殿的西侧有辉泉),供奉观音菩萨,宋代改建为龙王堂。期间曾多次重修,有30多块重修碑为证。可惜的是,1966年修建朱龙河上的堤坝,石碑大都被垫到大坝之下,当了出水口。
龙王堂守庙道士的后代王家祥介绍说,原先的龙王堂,坐南朝北,是一个两进的院落,叫上院和下院。上院居南,正中为龙王殿,供奉的是雹神、朱龙王和创营(雨字头)神(掌管下雪)。雹神居中。西边是朱龙王,东边是创营神。东西两侧还有雨师、风婆、霹雳、闪电、放云师和收云师。正殿之后为后寝宫,供奉朱龙王夫妻。东南角有娘娘殿,供奉观音菩萨和南海大士,还有筋骨娘娘、疹姑娘娘、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龙王殿东侧是守庙道士的住宅,屋子坐北朝南,王家祥一家至今住在里面,对面是南屋,曾是王家祥三叔一家的住处,现已无人居住。龙王堂的守庙道士属火居道人,可以结婚生子,其身份父死子承。王家祥的爷爷、父亲都是龙王堂的道士。
下院原来有专门招待客人的客屋,开门向北,正对戏台,客人们可以边喝茶,边看戏。客屋两旁各有一个大门楼。门楼前有旗杆窝,竖着大旗。戏楼为石条搭建,两起,面阔三间。唱戏时楼上扎棚,地面铺毡。
龙王堂的大部分建筑在1966年被造反派拆除,只剩下王家的住宅。老戏楼被砸后,楼斗湾的妇女自发重新搭建了一个石头戏台,保存至今。
现在龙王堂山上见到的龙王殿是2004年由费县天赋纺织公司投资新建的。位置在龙王堂旧址以东200米,依然是坐南朝北。北面有台基,上砌汉白玉栏杆,东西北三面有台阶,各十三蹬。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通宽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米,前后有檐廊。屋檐上各七个小兽,屋脊上雕塑有二龙戏珠,正中的珠子上接避雷针。正殿前后有门,都是四个格扇组成。正门之上有朱红匾额,上写“龙王殿”三个大字。殿前一个铁制香炉,重达一吨半,耗资一万五千元。内部的摆设、神像的位置皆参照附近老人回忆的龙王堂旧貌,力求恢复其原貌。开发商还打算在龙王殿后修建两座配殿、后寝宫和娘娘殿,旨在一切皆循旧貌。
龙王堂所在的山林一直以来都属于楼斗湾村,这个小山村北、南、西三面环山,山脚下狭长的冲击平原一直向东延伸。从远处看,整个地形就像耩地时耩种子用的楼斗,村名由此而得。村落依山而建,最早的老房子在楼斗山南坡的半山腰。后代的房子顺着山势向东南方向延伸。楼斗湾现有村民500人,128户。村中现有田、颜、郭、孙、王五姓,其中田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三弱,颜姓约占五分之二。
原楼斗湾大队队长田增发介绍,解放前,龙王堂山北坡从东至西都是庙产[③],是早些年楼斗湾的有钱人捐助的。庙产由龙王堂的道士管理,或自己耕种,或租给别人维持生活;山上的树木可以卖,卖树的钱用来支付庙宇的日常花费。解放后搞土地改革,庙产分给了个人。道士成了普通农民,也分得了土地。合作化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庙产变成了国营林场,文革期间,这片山林被分给了附近的五个公社,自东而西,顺次属于南阳庄、楼斗湾、方山湾、朱家庄和黄家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