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语
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从1920年代的骤起波澜,到1950年代以后的云谲波诡,再到1980年代以降的峰回路转,乡民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抽象化、工具化、符号化然后返归乡土语境的过程。这一百年的历程,因为与众多政治事件纠结在一起而显得跌宕起伏,其中蕴含着至为丰厚的研究价值。世纪的大部分时段里,民族国家的意识高于一切,一套混容着民族性、革命性的现代话语充当了包括乡民艺术在内的一切社会文化的最高判词。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这套话语不断找寻着最适宜的载体以为己所用,而以丰繁见长的乡民艺术也就难以避免地经常被选择,充作其论据支撑。“民族国家”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学术史的核心概念之一,数代知识分子由研究乡民艺术而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这无疑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乡民艺术中较易受时代影响的部分,由此被打上“民族国家”的深刻烙印,乡民艺术主体意识的长期潜抑也由此形成,而新时期乡民艺术研究之焕发生机也正在于对这种抑制的消解。讨论这一话题,意在避免重新走上将乡民艺术工具化的历史老路,探索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如何重建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的语境关联,让乡民艺术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展现勃勃生机,同时这也是让更为广大渊深的乡土社会在乡民艺术的澄明之境中彰显其当代活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容肇祖.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J].民俗,第17、18期合刊.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8 07 25.
[2]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J].民俗,复刊号.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36 09 15.
[3]钟敬文.民间图画展览的意义[A].民间文艺谈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马昌仪.钟敬文与民俗文化学——访谈录[N].文艺报,1992 03 14.
[5]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6]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J].艺风,第4卷第1期,1936年1月.
[7]徐艺乙.物华工巧——传统物质文化的探索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张乐天.嵌入式社会变迁及其界限——对浙北一个村落的个案研究[A].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0]曾永义等.台湾的民俗技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11]王铭铭.“格尔兹文化论丛”译序[A].[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日]田仲一成.中译本序[A].中国的宗族与戏剧[M].钱杭,任余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本文发表于《文史哲》2007年第3期,第17—2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