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虚拟影像到纪实摄影
就像在钟鼎或竹简上书写的历史必然惜墨如金一样,昂贵的摄影曾经是少数人才能够享有的一种专利品和奢侈品,技术的崇拜更强化了这种神话。人们已经习惯了主流媒体选择的事件和历史:镜头不是对准名流显贵、锦绣山河,就是记录重大题材、英雄事迹,以及那些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影像作品。连老百姓都习惯了,面对镜头,要摆一摆姿势,或是换一身板扎的衣服,站正坐直,然后“照相”。甚至在不缺风景的乡村,江湖摄影师也多半要带一块程式化的景片,挂在土墙上显示他的“正规”;村民们往往乐意站在这个未必胜过真景的布景前,照一张满面春风的全家福。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习惯了需要影像来修饰或伪装的现实,下意识甚至有意识地认同影像和现实的距离。上个世纪流行的“高、大、全”、“红、光、亮”的“三突出”摄影,这个世纪流行的仿明星摄影、婚纱摄影,就是在制造一种与当下状态不同的虚拟影像――虚拟的空间(漂亮的背景),虚拟的时间(永远年轻的、时尚的或具有时代气息的岁月),虚拟的存在(幸福完美的状态)。在1978年以前拍摄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那些“虚拟影像”的流行观念和造型模式(尽管我们也可以读出其中的历史真实信息和悲剧性内涵)。1978年以后,新的影像进入人们的视野,铺天盖地的影像广告、明星摄影、婚纱摄影等,提供了另一种“虚拟影像”,一种流俗的修饰和造作。这甚至成为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的亚文化现象,以至于在2003年7月意大利弗罗伦萨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上,婚纱摄影现象会成为视觉人类学专题组一个重点研讨的话题。
2003年12月广东美术馆展出的《中国人本》纪实摄影展,有一组以“照相”为主题的照片,从不同视角,记录了“照相”这事本身。拍摄者不再隐藏在镜头后面,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一起暴露在影像中――这颇有点人类学“我看人看我”的意味。其中,也包括对那些拍摄“虚拟影像”行为的拍摄。比如,那位被家人扶着,站在垃圾桶上和樱花合影的老太太(吴正中作品,1990年),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影像寓言:
青岛市中山公园内,正是樱花烂漫的时节,为了让老人能顺利地在盛开的樱花前拍上一张照片,家人们煞费苦心、就地取材,让老人站在垃圾箱上露出樱花丛中的笑脸。当然,要想不破坏画面、又能让老人站稳,做小辈的只好受些辛苦,猫着腰扶住老人的脚了。[1]
我们一直都习惯了“她在丛中笑”的上半截式影像--即在报刊和家庭相册中都极为常见的那种“虚拟影像”,但这幅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全貌,我们同时看见那托举、制造了上半截式影像的家人和垃圾桶的真实情景――按常规不应该进入画面的“下半截”影像。这样一来,苦心设计的习惯画面便被“破坏”了,严肃的行为变成尴尬的动作,浪漫的构图变成纪实的影像。除了无可奈何的“后现代”,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个影像寓言的意味。如果我们再注意一下那些对比强烈的视觉意象,比如象征短暂青春的樱花和历尽沧桑的老太太、庄严凝重的面孔和玄乎乎的立足之处、孝敬的动机和危险的安排、审美的构思和被践踏的公共卫生设施等等,却会在苦笑后轻轻叹口气,老太太及其家人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自己的写照。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影像的选择:选择“上半截”还是选择“全景”?选择漂亮的“虚拟影像”,还是选择可能难堪然而真实的记录?
历史其实就是选择的历史。在相册或史册中留下痕迹的人和事件,无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成败得失,只是极少数被记录者选择的人和事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像,所知道的“历史”,其实只是被选择做记录的人记录和被选择记录的影像或历史。而在历史上,那些被选择做记录的人,通常都是能够为选择者“选择”的人;那些被选择记录的历史,通常都是被权力支配的可叙述的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史,即所谓的英雄史。这些记录者和被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和颤巍巍站在樱花丛中的老太太及其家人同质。
然而,也正像老太太及其家人真实的情况一样,真实的历史当然不会只有虚拟影像的。构成老太太“上位”华丽影像的有“下位”的垫底和帮衬,正史之外有野史,主流史之外有边缘史,成文史之外有图像史、口述史等等,它们共同成为“真实影像”和“完整历史”的不同侧面。因此,在浮于“上位”的虚拟影像的下面,纪实摄影也在成长,在对“下位”的观察和自我观照中成长。但凡在历史的转型期,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往往从社会的底层开始。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事,问题在于,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文字记录的证据,习惯了没有人民在场的历史,习惯了失败者及辩护人缺席的宣判,习惯了以“中心”代替多元、以“精英”代表民间、以“典型”盖过细节的残缺不全的世界观。
还是不要忘了《国际歌》的那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历史,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自身就在历史之中,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有幸成为纪实摄影家的人,将以图像的方式书写历史,通过一个个瞬间影像的记录,逐渐还原历史的复杂真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邓启耀的博客 2007年10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