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柯杨]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6 | 点击数:14087
 

    中国的春节,从虞舜即天子位,率众官祭拜天地开始,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浓缩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包孕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耕民俗文化的精髓。深入认识春节民俗文化符号的内涵,探讨春节各项仪式的价值所在,变“老相识”为“真相知”,不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传统的必需,也是使春节升华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让世界认知我们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

春节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其真正价值的剖析,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春节是中国人善良心灵与大自然的约定
 
岁时节日是我国天文、气候、农耕与民间信仰习俗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春节最具代表性。春节期间所展示的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初性民俗文化,无不揭示出人类生活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与和谐一致性。人类来源于自然,本能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如果说,古代的狩猎、采集、种植、养牧和民间手工业,也是对大自然的某种变革,那么,这只是人类向大自然的适度索取和低度控制,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未改变自然的本质。现代工业则不然,它以其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科技手段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物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使自然的本质发生了变异。现代工业所造成的物境,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城市居民常常处于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然而,传统的农、牧、渔业生产者却是另一番心态。他们通过自已的劳动从大自然索取了为求得生存所需要的物品,然后,每年到春节期间,怀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向大自然表达酬谢之意,并祈求大自然在新的一年里仍然赐给丰收和好运。所以我认为,春节乃是中华民族善良和美好的心灵与大自然的一种约定,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感大自然之恩的“感恩节”。
如果说,春节里的“请祖先”并虔诚地予以祭拜,与祖先共享节日佳肴,表达了中国人不忘本的传统美德和慎终追远的情怀,那么祭土地神、天神、河神、井神、灶神、门神、石神,以及在节日里对各种家畜的善待与优惠等等,本质上都是对大自然恩赐的谢忱,绝大多数神灵都是大自然的象征。中国人把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十天,分别称为鸡日、犬日、猪日、羊日、马日、牛日、人日、谷日、天日(玉皇生日)和石头生日,则是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对待的表现。在这里,人没有了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了主宰一切的野心,只有自知之明的谦和心态的流露。因为中国人早就明白“我们善待万物,万物亦将善待我们”的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春节正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与对话的时机,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大自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护牛羊成群,家宅平安,就成为这个盛大节日里的一条主线。而善待自然,正是当代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基本思想,也是被异化了的人性回归正常的努力方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彬]论中日正月食品的象征意义
下一条: ·[萧放]春节:流动的传统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余仁洪]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和当代表达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徐伊雯]水陆画艺术解构新诠
·[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文忠祥]土族纳顿属性探析·[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
·[王红莲]摆供:世俗食物的神圣化之路·[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