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叶涛]村史:追溯与建构
——崮子村民俗调查与研究之一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2 | 点击数:15098
 

一、缘起    

    崮子村是山东省费县城北乡的一个普通村庄,截止到1998年底,全村共有人口868人,260户。全村总面积2090亩,其中农田面积占1090亩。崮子村在费县城北6.5公里处,从县城往西北绕过一座不高的山峰即可到达。崮子村村民的住房全部建在海拔140米至170米北高南低的山坡上,农田则分布在村庄四周的平原地带。据说最初村民的住房是建在村南的河边,被村民们称之为“张湾”的地方,后来由于河水的侵扰,住房逐渐往山坡上转移,最后形成了现在这种居住在山坡上、农作在平原的村落整体布局。

费县属于沂蒙山区,过去以老区和贫困区而闻名。选择费县作为我的调查基地,首先是因为我出生在费县,我的父母在费县从事中学教学工作20多年,在当地可以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而且我的中、小学学习也都是在费县完成的,因此,选择费县作为调查基地,在人际关系方面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崮子村进入我的调查视野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三个条件:村庄的规模和传统产业结构,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村庄的家族状况。

崮子村的规模在北方地区属于中等偏下的村庄,其不足900口的人数,200多户的住户,有利于在调查时做比较全面的了解。调查时如果需要,甚至可以对全村每一户人家都进行统计,这是选择大村庄调查所难以做到的。崮子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近几年才有部分农户在上级的要求下开始种烟和养蚕(这部分农户只占全村农户总数的20%左右)。崮子村历史上只办过一件属于工业的事情──由部分村民承包开办过一个窑厂,矗立在村子东南角麦田里的数十米高的大烟囱,就是这个窑厂留下的唯一成果,窑厂因经营不善,仅承包了两年就宣告了破产。因此,农业是崮子村传统的也是现在的最主要的产业,这为我们调查中国传统乡村民俗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我选择村庄的理由,这主要是基于近二十年来山东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使如比较落后的沂蒙山区,在民众的生活、生产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我这次调查的重点是想对中国传统乡村民俗进行了解,尤其是希望对农耕方面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崮子村的发展水平在费县属于中等偏下的地位,农业收入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庄的面貌近年来虽然发生了变化,村民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了明显改观,但历史留下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我们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依旧可以看出沂蒙山区人民淳朴的乡情及其时代变化的特征。

至于考虑家族的因素,则是因为家族问题是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最好的切入点。崮子村人口虽然不多,但家族特点十分突出,既有在全村中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家族,也有一些人数虽然不多、但家族特色显著的小家族。过去我们进行家族调查时比较注意单姓村,对于占中国农村村庄构成较大比例的杂姓村注意不够,崮子村属于中国北方比较典型的杂姓村,这种状况为我们进行村落家族习俗的调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崮子村进行的民俗调查,是我和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松冈正子教授联合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自1999年元旦至今我已经三次来到崮子村,对崮子村的民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当春节期间我和松冈正子教授一起在崮子村开始我们的调查时,首先困扰我的是原来根本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村庄的确切起源时间及其发展脉络。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贯穿了我这三次调查的始终。

 

二、文献中的村落历史

 

在开始对崮子村进行调查之前,我先翻阅了手头现有的资料:《费县志》、《费县旧志资料汇编》和《费县地名志》。

《费县志》第450页中提到崮子村的是一个十分久远的商代文化遗址:

崮子商代遗址

位于城北乡崮子后,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文化层厚4米余,历年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500余件,多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文化遗物。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商代遗址我今年元旦以后去村里时,专门到村子北面去看过,当时有一块石碑,在丛生的杂草之中歪着躺放在那儿,石碑的内容是费县人民政府命名崮子商代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我和松冈教授春节去村里时,石碑已经树了起来,而且还新添了一个用水泥垒成的底座。

在《费县地名志》131页上,对崮子是这样记载的:

崮子大队

辖两个自然村,909人,1163亩地。属山区,农业大队。

崮子

位于城北东南6.5公里,是崮子大队驻地,708人,903亩耕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该村位于万松山(亦称崮山)前,故得名崮子。

孟家山头

位于城北东南6.6公里,属崮子大队,201人,260亩耕地。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因位于神山北侧,故以姓氏取名孟家山头。

《费县地名志》的资料显然太陈旧了(资料截止时间为1982年),因为其中提到的隶属于崮子村的孟家山头村(崮子村的村民习惯上称之为“山头”),早在1984年就从崮子村分离出去,如今是单独的行政村。不过,《费县地名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崮子村建村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村名得自于地理位置(位于万松山即崮山之前)。

这里提到的万松山(即崮山)在当地非常有名,崮子村的人也以万松山上曾经建过皇帝的行宫而津津乐道。修建在万松山上的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驻跸的,清代光绪年间修的《费县志》(见《费县旧志资料汇编》)中收有一幅线描的万松山图(县志上又称行宫图,并特别注明:“在县治东北万松山上,谨依南巡盛典恭绘”),上面所绘行宫为东西相连的两个套院,都是三进的建筑,东院有大宫门、二宫门、前殿、寝殿、望河亭等建筑,西院有军机房、宫门、值事房、前殿、两个寝殿、花亭等,东院外还有值事房。当时在山岭之上修造这样一片宫殿式建筑,规模也是颇为壮观的。光绪年间的《费县志》卷首“巡幸”中记录了康熙、乾隆南巡路过费县的情况,并收录有乾隆在费县驻跸时所写的诗。乾隆南巡曾六次驻跸费县,其中三次在万松山停驻,并留有写万松山行宫的诗句。

如今,万松山上已经见不到一棵松树了,乾隆帝的行宫也早已经片瓦不存,只是在村子方位的称呼中还依稀可见行宫的影子(如宫门内外等),当年行宫的青砖、条石也都被村民们用作自己房屋的墙基或修路时铺在路上成了铺路石。但是,皇帝在此建行宫的影响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村民的记忆里,还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中。

与人们津津乐道的清代皇帝建行宫相比,当我向村民问起地名志中所说崮子建村于明代万历年间一事,他们的反应多是茫然的,而专业人员的回答也令我愕然。当我向县史志办和地名办的同志询问崮子建村于万历年间的依据时,得到的回答是含糊的,他们也拿不出确切的依据来。为此,我还曾专门向乡里的领导和村里的老人询问,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越是如此,越增加了我对搞清村庄起源时间来历的兴趣。不过,再对村庄起源问题做正面探讨似乎难以有什么结果,于是,我便先放下这个问题,而从村庄里的家族调查起步,试图寻找出破解村庄起源历史的路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
下一条: ·[施爱东]田野斗牛记
   相关链接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