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胡宝国]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作者:胡宝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8984
 
文学对史学的影响如此之大,这使得脱离了经学的史学并未获得完全的独立,史学若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划清与文学的界限。
关于文风改变的时间,刘知几在以上三段中,时而泛泛说在班马以后,时而又强调“三史而往”与“今之所作”不同,只有第三段才明确提出始自范晔。按此,文对于史的影响是日甚一日。但不能不注意到,也正是从范晔生活的南朝开始,文与史开始了分离的过程。以下由“文史”一词的使用开始讨论。《宋书》卷58《王惠传》:
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群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南齐书》卷33《王僧虔传》:
僧虔好文史,解音律。
《梁书》卷25《周捨传》载普通六年诏书称:
周捨“义该玄儒,博穷文史”。
《陈书》卷34《岑之敬传》:
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
《魏书》卷45《韦阆传》:
长子荣绪,字子光,颇涉文史。
《颜氏家训·涉务篇》: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
“文史”一说,西汉就有,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巫之间”,[26] 东方朔说“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27] 其含义是指文书记事而言,与文学、史学无涉。唐修《晋书》中也有文史一说。《晋书》卷62《祖逖传附祖纳传》:
纳既闲居,但清谈、披阅文史而已。
同书卷69《刘隗传》:
隗雅习文史,善求人主意,帝深器遇之。
同书卷90《吴隐之传》:
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明。
按此描述方式,似乎晋代已有文学、史学意义上的“文史”之说。这些记载可能不准确。《世说新语·德行篇》注引王隐《晋书》:
“祖纳……最治行操,能清言。”
《太平御览》卷249引虞预《晋书》:
“刘隗……学涉有具,为秘书郎。”
《艺文类聚》卷50引王隐《晋书》中有吴隐之任广州刺史事迹,未涉学业如何。王隐、虞预为晋人,在他们的描述中未见文史一词。唐修《晋书》是以南朝臧荣绪《晋书》为蓝本,《文选》卷4《三都赋序一首》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曰:“左思字太冲,少博览文史,欲作《三都赋》。”唐修《晋书》所谓“文史”云云,有可能是由臧氏而来。
不管怎样,文史一词被频繁使用是从南北朝开始的,这与晋代使用的经史一词相似,也具有双重含义,既意味着文与史的分离,也意味着文与史还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分离是主要的方面。如第一节所述,南朝宋代,儒、玄、文、史四科并立,文与史如同经与史一样是各自分开的。萧统《文选》中收有“史论”若干篇,他在序中论及选文标准说:
至于记事之史,繫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文与史的区别在此表述得清清楚楚,史书中的赞、论等入选只是因为有文采而已。《颜氏家训·省事篇》: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
这与前引刘邵《人物志》中把“文章”与史混同的观点已迥然不同,史与“文章”终于区分开来。到唐代,文与史的分离进一步完成,刘知几对“文非文,史非史”的责难、唐修《晋书》卷82史学家集传的出现、《隋书·经籍志》中史部的明确提出都可证明此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有专门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问世。至此,自晋代开始的史学独立进程告一段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象牙塔 2003-05-20 09:24: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述
下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刘永华:走出书斋,走进田野
·冯筱才:历史口述访谈的方法与实践·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葛兆光]大胆想像终究还得小心求证·[卢梦雅]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学术发生
·[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帕拉蕾丝-伯克]杰克·古迪访谈录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礼俗互动逻辑是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谈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最大隐患·当代西方口述史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