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保护古镇古村 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3845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能够请到二位到我们的节目中做客,我们刚才听到了这样一些数字资料,就是说近两年我们国家在保护古村古镇这方面的力度在不断加大。那么,首先想请问陶教授的是,评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对于古城镇的保护有什么意义?
  陶立璠:对于古村古镇的保护,从我们国家来讲,近几年非常重视这件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另外我们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对于古镇、古村落在历史上的意义,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也加大了保护的力度。实际上,我们保护古村镇是保护一种历史的记忆,不要使这种记忆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所以对它们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政府今天这样做是非常好的,也是深得民心的一件事。

  主持人:现在各个村子在保护和开发上,因为这种急切的愿望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上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渠道和平台,在门头沟区斋堂镇采访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灵水村他们采取了一种模式,就是把这个村子整体外包给了开发商,杨老师应该比较清楚这件事情,您认为这样一种模式是不是适合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
  杨德林: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这只是其中的模式之一,在我们斋堂镇,模式有这么几种,第一种就是像爨底下,自己筹集资金自己开发,然后自己保护,再加上国家的政策,这样保护的也比较成功。一些集体力量、财政比较紧张的村子,和开发商联合开发,采取保护措施,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模式,我们正在探讨,我想它也会成功的。

  主持人:对,灵水的现状我们看到它还比不上爨底下,但是这种模式,我们希望它还是比较成功,还是可以借鉴的。
  陶立璠:现在这种模式在全国来讲,有很多地区古村镇的保护都在与开发商发生关系,我到河南有些地方去考察古村落,也发现这样的问题,也是承包给开发商。在我们遇到的有些村落里边,开发商就把原来居住在村落里的农民扫地出门,你给我都搬出去,然后这些东西就归我,我来开发,我来维修,我来整治,我来卖票。因为我们现在的这些古村落的开发都是卖票的,其实卖票这种方式按我们来讲,它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应该是让大家进去村落以后再消费,这样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但是开发商往往不是这个目的,这样的话就可能会带来很多的副作用。我的想法就是,开发商到村落里来,你看到村落的文化,觉得它是一种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你有责任来保护,而且能搞得更好。

  主持人:对,先保护好了,经济利益也会随之产生。
  陶立璠:这种文化本身是有经济价值的,只要你把原来的东西保护好了,你可能开发得更好,可能将来赚的钱更多。如果你把原来的东西都破坏了,那你可能就会得到适得相反的效果。
  主持人:对,急功近利的做法要不得。陶教授,我们知道从1982年起,国务院已经审批公布了三批共109个“历史文化名城”,并陆续有所增补。那么,近五年内,这些古城、古村、古镇保护的整体情况,据您的了解,您认为怎么样?
  陶立璠:古镇和古村落的保护,首先要明确它的性质是什么的。它不是单独的一个文物,不是古老的一种建筑,我们保护古镇古村主要是保护一个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里边有活着的东西、流动的东西,比如说斋堂镇除了它的古老的建筑以外,农民和老百姓还在那里生活啊,所以,文物部门能不能够把生活的这部分保护下来?比如说,各个节日斋堂是怎么过的?各个村落里什么过的?春节的时候祭祖的仪式是怎么做的?另外,平常的饮食、生活,包括婚丧嫁娶都有一套传统的东西在古村落里非常好地保存着,文物部门能不能把这部分也很好地保护下来?我觉得村落的保护和古镇的保护是整体性保护,它是一个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古建筑。


嘉宾陶立璠与国际台主持人在直播间录制节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亚细亚民俗研究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研究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