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山东民俗专家:中秋拜月是女性专利始于明代
  作者:记者 王海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5327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13日电(记者 王海鹰)记者儿时中秋节的记忆中,有一项非常庄重严肃的习俗:祭月。如今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已经少见了。只在有老人的家庭,中秋的夜晚还会在阳台上摆上供桌,完成月光下的祭祀。民俗专家说,中秋拜月习俗始于明代。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中秋节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中秋之夜,满月初升,人们在露天面向月出的方向设案,摆上月饼、西瓜及其他瓜果,挂上月宫图。有的还要摆上一把青豆,这是供兔儿爷享用的。迄今山东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拜月是女性的专利。设案后,一家所有的女性都要望月而拜,说出心愿,祈求太阴星君的护佑。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家李万鹏说,我国先秦时期就有祭月的祀典。不过不确定在八月十五举行。中秋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使这个节日越来越多地有了民间信仰的成分。到了明代,老百姓在过中秋时才开始祭祀太阴星君,也就是嫦娥。(完)

  责任编辑 王媛媛 


·延伸阅读·

山东民俗专家:中秋作为节日成于隋唐时期

新华网山东频道 2008-09-13 16:29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13日电(记者王海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无数游子心头分量特别重的一个节日。民俗专家说,中秋作为节日大约形成于隋唐时期,最早的内容是赏月,其团圆的节日内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的。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家李万鹏说,中秋作为节日,大概出现于隋唐时期,唐代诗人李朴有《中秋》诗曰:“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唐时日本和尚圆仁在所著的《大唐求法巡礼记》中,记载了山东荣成赤山法华寺的僧人过中秋节的情景。不过在唐代,中秋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赏月,过节的人群也主要在“士”这个阶层,赏月过中秋属于文人的雅兴。

    中秋节盛行于宋代,宋朝时普通百姓也开始过中秋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李万鹏说,中秋节在宋代还是家自为节,从明代开始,增加了社会交往的内容,人们开始在中秋期间走亲戚、送礼(主要是月饼),特别是姻亲,在中秋节前一定要送月饼,以此联络感情。

    民俗专家认为,中秋节团圆的节日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加入的。中秋时节,满月当空,人们期待月圆人也圆。尤其是在唐五代以后,战乱频仍,离散的家庭增多,八月十五的满月也因此成为人间团圆的寄托。至今山东一带,还把中秋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饭叫做“圆月儿”。(完)
 
  责任编辑 王媛媛 

 

  文章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2008-09-13 16: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人民时评:这个中秋穿越光荣与苦难刻下永恒记忆
下一条: ·中秋法定假日:民俗回归的本义
   相关链接
·[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凤霞]饮食 性别 权力:饮食中的女性声音·[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梁爽]消失的女性:人痘术宋代起源传说考·[董秀团]白族大本曲中的反常规女性形象
·[陈小锋]女客、娘家与神灵:抑制农村女性地位的三元结构·[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王静]闽东生育文化中的“身体在场”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