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年画、门神……到哪里去了?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春联、年画、门神等习俗到哪里去了?满足人们同等心理需求的替代物有了吗?他们是什么?
【喜欢做DJ】我看到城里不怎么贴春联和门神,农村到处都是。这说明什么问题?
【老灾山】现在不是兴旅游么!
【高正奎】每当看到这些带着浓郁春节特色的东西时,我就感觉到年到了,感谢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这么好的文化习俗,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嫌弃他?或许有人会提出我贴那些东西,事后我要花多长时间去清理,不值得。
【猫咪mm】对啊,这个问题有没有人来回答呢?我也很疑惑。现在提倡过节的时候挂国旗,当然我是极力赞成的。不过在我们这里,不贴年画门神这些东西了,人们总是在初一的时候去庙里求菩萨,而且此风愈甚,你们怎么看呢?
【特邀嘉宾:萧放】其实在农村还是非常普遍,如果我们到乡下走一走,在过年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大红的春联,色彩艳丽的门神画。在城市,情形有所不同,虽然我们在一些单位和单个家庭发现有一些对联,在北京的一些老胡同里还有门神画。但是毕竟少多了,原因多方面:一,我们住宅的防盗门就成了"门神",人们觉得比较保险;二,现代城市生活毕竟淡化了一些传统的民俗内容,人们对门神的感觉比较迟钝了,再说也很少有地方能买到门神像,所以人们就不太贴门神了。对联是另外一个情况,因为在现代单元住房的门口,没有地方贴春联,所以他们就简化了。但是,一般家庭还愿意倒贴"福"字,把自己过年的心情表达出来。不管贴不贴对联,人们还是把春节作为一年最大的节日,人们过节的心情还是充满了激情。
【猫咪mm】以后农村也要走城市化道路,那么现在农村还很浓厚的传统习俗的氛围,会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变得与都市一样一切都越发的简单,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氛围??
【网友嘉宾:尹虎彬】习惯或者习俗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经济生活相互关联的。生活改变了,习惯就会改变。比如,农村人可以终老是乡,可以在成名之后衣锦还乡,可以保持与邻里几十年的关系,可以与熟悉的人眉眼传情。但是,人们到了城市,住在人人不相往来的大楼里,传统的生活习惯就成问题了。比如,台湾的学者,在前20年里,有不少人研究儒教在现代城市生活里的位置问题。大概的共同认识是,都市生活会大大削弱传统的儒家式伦理和道德。因此,传统的儒家文化与现代化是有矛盾的。
【猫咪mm】那么你认为这种矛盾有解决的途径吗?如果在学生的教育中推行温情教育,进行传统的中华文化熏陶,能改善这种状况吗?
【特邀嘉宾:萧放】当然农村的民俗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的幅度有多大,现在还不敢预言。它很可能会改变传统的民俗形式,但民俗的核心内容不大会有大的变化。因为民俗是最贴近人性的文化,它在任何阶段都有它特殊的服务意义,它给人以感情的慰藉,心灵的温暖。
【特邀嘉宾:刘魁立】春联、年画和门神在广大农村还照贴不误,城市里大概有些不同,在中小城市还是很盛行的,在大城市由于装修等等的缘故,好象没有地方去贴年画了,贴春联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多余。不过,我不以为非要用另外一种什么方式去替代它。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会在心里贴上去的。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仍然还习惯于有对联这样的事物存在着。文字的力量从巫术的功能转变成为审美的功能,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或许并不以为在天安门两侧的两条标语是对联形式的另外一种表现,然而,它却起着鼓舞人、警醒人的作用。在我们的一些公共场所,例如饭店、宾馆、寺庙、游艺场所等等人群多的地方,这种形式还是非常盛行也非常受大家欢迎的。年画和门神虽然在农村还要贴,但是,在近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当中,内容的变化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另外,窗花(剪纸)在广大农村过去也贴得很多,现在似乎在许多地方也有了变化,它的功能也扩散了。这些变化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们会在新的物质条件、心理条件、社会条件下有什么样的变化?实在不敢说。至于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去替代它,或者他们是不是一定要被替代也很难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