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节日文化中的人──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
——春节文化网上谈之五
  作者:高丙中 林继富 宝山 龚浩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5 | 点击数:36739
 

节日中不同的民族群体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节日为不同的民族群体或社会阶层提供呈现自己的公共空间,实际上不同的民族群体和阶层能够占有的呈现机会是很不同的。我们怎样来解读这种不同?这种不同在哪些方面代表着正面的意义,又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特邀嘉宾:高丙中】一般人过节都是自己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你会发现有些群体,可能人数很少,但他们所引起的注意,占有公众空间里的时间是很不成比例的。在节日活动中,你在公共空间中有很多群体你根本看不到,如果你是从节日的公共展示中来认知我们的社会,你得到的印象与社会事实相比是极端扭曲的,这里面就有一个社会文化不平等问题。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从公民身份这个概念来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就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新的预期。

  【特邀嘉宾:林继富】节日为不同的民族群体和阶层提供呈现自己的公共空间,这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这种不同,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环境造成的,这种环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民俗环境。自然环境就是不同民族群体所生活区域的民众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背景,诸如气候、植被、蓝天、白云、山水等;社会环境,主要是影响民众生存的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环境,它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有时强制性的色彩相当浓厚;民俗环境在基层民众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也是制约民众生活的主要手段,它往往表现为一种不自觉性质,具有长期传承的特点,它的力量是潜在和隐性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文化。其二,不同阶层在节日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差异的另一个原因应该说有一种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一部分人通过节日中的文化活动刻意显示其地位、身份的差异。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参与节日活动,诸如提供金钱、场地、组织等,从而显现出与一般民众的差异性,同时这种现状的出现也与这一部分人的民俗心理有关。这种不同并不全是好事,但也并不全是坏事。我要强调的是,这种现实存在并非现在才有,它是历史自愿选择的结果。比如这一部分人如果用自己优越的地位和条件为民众的节日活动提供无偿的资助和组织安排,正确引导节日文化发展的主流意识,那么,应该说他们对节日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和建设性意义的,我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士。但是,节日文化发展到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那种充满铜臭味的做法不时充斥节日文化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金钱、职务之便,借用节日聚会之机,大开利己之门。这一部分人的这种做法,只能损害节日文化的发展,有碍于民族文化的建设。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公民有选择自己节日活动方式的权利,国家和他人有尊重公民的节日习俗的义务,我们对于国家在这些年在这个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呢?

  【特邀嘉宾:林继富】公民有选择自己的节日活动方式的权利,国家和他人有尊重公民的节日习俗的义务。尽管这些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不少的进步,但是仍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应该对节日文化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节日文化虽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选择的结果,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不断有一些有思想、有自觉意识的人参与进节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这也就使节日中良莠不齐的文化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摈弃掉,这里面难道没有同时代有思想人士的正面引导吗?在当今社会文化大开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对其节日文化进行正面的引导;其次,有意识地引进优秀的文化,使传统节日文化更具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也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民俗活动来主导节日文化的流程,不引进新的文化活动,这种节日就不能与时俱进,也就失去它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适时、因地引进优秀的文化活动充实节日内容;再次,应该充分发挥节日在凝聚民众、团结民众方面的作用。因为在当今社会中,民众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只有在聚会的节日场所,来自不同地区的民众才能交流情感和展现自我。这是一个团结民众的绝好平台,我们应该给予充分地利用和改进。

  【现场版主:诗曼】有位网友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节文化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一些人为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某些习俗,不知各位嘉宾及网友如何看待人为干预在文化进程中的作用?”

  【特邀嘉宾:林继富】春节文化在演化的过程中,一些人为干预因素是存在的,这是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觉得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因素存在,节日文化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也就是说,我认为人为干预因素对节日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干预。比如说,经历了一千多年沧桑变化的春节习俗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人为的干预春节习俗主要应该进行正面的引导,有意识的将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习俗通过民众常见的一种民俗方式与其他的固有的春节习俗交融一体,使其成为春节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强行和过大的对春节习俗进行干预也是不对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4)

上一条: ·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续——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
下一条: ·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相关链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
·[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邹明华:正视节日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田兆元 游红霞]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
·[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讨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民协:关于成立“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邹明华]节日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纽带
·[郑亮 王艳花]诺鲁孜节日文化阐释·[田兆元]凤舟竞渡,端午本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