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节日文化中的人──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
——春节文化网上谈之五
  作者:高丙中 林继富 宝山 龚浩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5 | 点击数:36744
 

特色鲜明的民族过节方式

  【2003年的幸运小羊儿】龚浩群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呢?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你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比较有特色的民族过节方式?

  【网友嘉宾:龚浩群】我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进行文化比较的学科,我们想了解的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提倡在多元文化中互相包容,互相欣赏。我现在对泰国的文化感兴趣,他们的新年在四月十二日,是大家都有所耳闻的泼水节。主要的仪式有浴佛、施斋、洒水,这些仪式是庄重的,但随后而来的泼水带有狂欢的气氛。

  【笑春风!】彝族人民怎么过春节呀?

  【网友嘉宾:龚浩群】按彝族的传统,我们过的是十月年,但是现在已经和汉族的春节融合在一起。最主要的特色是荡秋千,吃长街宴。

  【米兰嗨嗨】宝山你好,我很想知道蒙古族是什么时候过年,怎么过年的。和汉族一样吗?

  【网友嘉宾:宝山】中国蒙古族和汉族一样,是在同一时间过年。蒙古国的蒙古族是按藏历计年,一般要比中国春节晚一天,若干年中有时也晚一个月。中国蒙古族因分布辽阔,各地蒙古族内部习俗也有很大差异,东部蒙古族春节基本与汉族相同,西部蒙古族保留有较多的传统习俗,其中除夕吃年节饭时,要吃手扒肉。

  【热情薯片】我觉得蒙古同胞很注重自己民族的传统,特别是服饰,这点令历史悠久、人文众多的我们羡慕不已。

  【网友嘉宾:宝山】其实每个民族都很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是你身在自己的文化中,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已。

  【等待的是太阳】我本身是蒙古族,但是我对本民族的风俗倒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生活的地区基本接受了与汉族同胞相同的教育,今天的春节文化会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将来变得和蒙古族文化一样只能被专门的研究学者所熟知?”不知网友嘉宾宝山和敖特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网友嘉宾:宝山】首先证明一下,蒙古族文化仍然是活的文化,现今依然支撑着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你起名“等待的是太阳”,我感觉你是在渴望自己的文化,因为你接受的是汉语教育,周围缺失了蒙古文化,所以你有这种感觉。其实你可以走出你的同学或同事的圈子,到广阔的蒙古草原采风,你会被浓浓的蒙古文化氛围包围。蒙古文化确实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在文化接触中一种成熟的文化不会一朝一夕就会消失,况且蒙古文化的机制,是在适应草原生态及游牧生计中发育成长的,她有自己的合理性。

  【等待的是太阳】但是你知道目前有多少生活在浓厚的民族文化中的蒙古族吗?据我所知,现在很多蒙古族都像我一样接受了现代化的城市的教育和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你认为该如何在这样的人群中保存民族文化呢?

  【网友嘉宾:宝山】有一本书叫《游牧文明论》,就有关保留蒙古文化的蒙古族人数,做了系统的统计,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但据该书统计内蒙古绝大部分蒙古族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至于现代化的城市教育和文化并不仅对应于西方文化或汉族文化,同样也包括蒙古族文化。只是城市蒙古文化与草原蒙古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语言、行为、思维等等笼统的方面就不谈了,谈一个酒吧。在北京有一个呼戈蒙古酒吧,从乐队到环境都极具蒙古格调,在京城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中,人气极旺。这是一个将传统文化契合进现代都市文化并获得生命力的范形,可以去感受一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4)

上一条: ·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续——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
下一条: ·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相关链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
·[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邹明华:正视节日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田兆元 游红霞]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
·[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讨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民协:关于成立“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邹明华]节日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纽带
·[郑亮 王艳花]诺鲁孜节日文化阐释·[田兆元]凤舟竞渡,端午本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