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12月24—26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民俗学会会长、著名学者钟敬文教授在会上作了《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刍议》的学术报告,就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民俗学派的特殊性格、旨趣和结构体系,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钟敬文教授指出,中国民俗学学派,指的是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中国的科学的民俗学,应该从晚清算起。晚清时期的民俗学,是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相接续的,它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四前后兴起的北大歌谣学运动,在现代民俗学的建设上,迈出了学科独立的第一步。其中不可否认是借助了当时输入的西学的推动。在学科建设的早期,我们也经历了向外国理论“描红格子”的阶段。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中国民俗学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程。特别是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获得迅速发展。新的民俗学机构不断出现,队伍还相当壮大。迄今已过了18岁,到了成人期,难道还要描红格子吗?假如不“描红格子”,那就要自主,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本民族学科的建设上来。中外民俗学发展应该互相尊重。我们的民俗学不应该是外国民俗学的派出所。这并不是不向他们学习,但是学习的出路,只能是发展我们自己。钟敬文教授认为,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一般的民俗学都是一国民俗学,或说单一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比如,德国的民族成分构成,以日耳曼人为主,他的民俗学就主要研究日耳曼人。日本的民俗学也是单民族的,只研究大和民族,对本国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他就不大去管。这是世界民俗学发展的一般情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我们面对这样丰富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只搞局部、不顾整体的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规定了中国民俗学的性格,是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
钟敬文教授提出,建设民俗学的中国学派,需要明确中国民俗学的功用、任务和目标。这就是,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民族意识与感情,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丰富世界人类文化史与民俗学的宝库。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学术根基,是建立自己的民俗学结构体系,这其中包括理论民俗学,记录民俗学,历史民俗学。立场、观点论、方法论、资料学等内容。而重视整体观念和联合活动,强化或新建有关的各种机构,有计划地继续收集整理民俗资料与开拓和深入理论研究工作,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加强中国古代民俗学著作的整理及对外国本学科名著的译述与介绍,适时举行各种有关的学术讨论会,利用各种条件展开本学科的国际文化交流,则是今后亟待进行的工作。(申 文)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