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作者:蓝爱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05 | 点击数:9794
 

      关于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已有很多论述,但对于民间性究竟是网络文学的特征之一,还是其根本核心,却存在众多争议。把民间性看成是网络文学的特征之一,这比较容易得到认同,因为,网络文学体现了极为鲜明的群体参与性、大众书写性和质朴本真的美学风格,它是网络空间大规模的民间大众书写成果,带有与“官方”、“体制”、“精英”色彩文学迥然不同的文化取向。从这种民间性出发,也很容易延伸出一些充满理想色彩的文化结论,比如,自由书写、底层情结、反叛特征、民主意愿以及个性张扬,网络文学似乎由此很自然地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间化理论潮流沟通,并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
  但是,仅仅把民间性当作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很容易淹没网络文学的独特存在价值,即网络文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独立的文学?网络文学是否和历史空间中出现的任何一次平民化、大众化、工农兵化或人民化写作一样,只是民间乌托邦文学虚构的组成部分?在笔者看来,只有把民间性诠释为网络文学的核心特征,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获得解决,网络文学的文学定位才能有望落实。

  一、网络文学发展所呈现的民间性
  网络文学初兴之时的文体类型以言情为主。海量的言情文本几乎把网络变成了情网。网络文学的这种情感主义,对于尚智的20世纪精英文学构成出人意料的反动,从而也成为它吸引人们眼球的基本缘由。基于情感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前提,一时间,各种期盼网络文学朝深度进军的呼吁喧嚣不止,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精英的文学标准要求网络文学,并力图把网络文学打造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增长点,以挽救精英文学的衰退,给文学以新的生命力量!
  问题在于,网络文学拒绝“经典”、精英路线的维护和崇敬,于是,网络文学的“大话”式写作风格风靡一时,此类文本与王朔和周星驰的顽主、无厘头姿态相近,对于各种生活事件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大话”文本以其幽默调侃口味一纸风行,也以其无所不“幽”一把的姿态,导致网络文学丧失基本的文学书写原则。随之而起的是以小资文学为代表、跟精英文学风格相趋近的“人性”化写作,但此类文字捕获的是网络世界的小众心灵而不是大众趣味,因而并未风靡很久。倒是各种纪实性的“博客”文字在此期崛起并引领了网络写作的时尚。尽管人们对于“博客”文字是否属于文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它非常符合网络文学的精神追求——率性、真诚、自由书写和个性化风格,体现着网络书写的普遍特征。
  网络文学在写实倾向的非虚构喧嚣之后迅速走向纪实的对立面——幻想。在起点中文网小说原创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的是玄幻小说(包括奇幻小说、仙侠小说和科幻小说)、都市小说、历史小说。在百度网的文化艺术类作品排行榜中,被誉为“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的玄幻武侠小说《诛仙》排在第1位,《小兵传奇》排在第2位,《狼的诱惑》排在第4位,《哈利·波特》排在第6位,前20位中有6部奇幻小说。这些网络写作的共同特征是以幻想为基础,构筑广阔而驳杂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比如,名列起点中文网小说原创排行榜榜首的《邪神传说》,以一个十岁的冶金、机械双料博士为主人公,讲他在偶然间从叫花子那里得到了九阳真经和百战刀法两本武功秘笈,由此开始了他传奇的生涯。在一次事故中,他来到了魔幻世界,凭借其超群的智慧,把众多武功与百战刀法和九阳真经融合,练成了霸绝天下的武功七绝斩,并亲手打造了一代邪刃——邪神斩,开始啸傲魔幻世界!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武侠小说的身影,神怪小说的背景,科幻小说的痕迹,网络游戏的潜移默化,好莱坞电影的诱惑,古典诗词曲赋的遗传;也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碎片,个体文化追求的梦想,情感主义文学路线的发扬……驳杂多元、怪诞另类等文化特征构成的极端复杂性,成为幻想阶段网络文学的显著特征。
  历来幻想类的作品都有一个繁杂的文化背景,从中国的《封神演义》、《西游记》到外国的《80天环球旅行》、《指环王》,这种繁杂文化背景,并不是出于知识传播的目的,而是出于幻想类作品对于书写主体在各种可能情景中陈示自我的基本需要。幻想是人们依托人与文化多种存在可能性的虚幻性满足,是最大限度将人类主体文化释放出来的写作类型。当现实型写作把自我主体扁平化为现实一维时,自我主体不再是展示自我可能性的书写,而是对于自我进行深度解剖的书写,是从人性人道思想的层面对自我生存化的状况揭示。幻想型书写突破扁平的现实维度,将自我主体置于各种可能的空间,从而自我主体逃离现实羁绊,将整个人类的创造物作为自身丰富和发展的对象。
  网络文学顺着“言情——大话——纪实——幻想”的路线一路走来,其间是否有某种必然的文化规律在其中起着作用?也许正是这种文化逻辑最终导致了网络文学的书写实践必然呈现出网络文学的根本特性——民间性。
  民间大众的生存空间从来就是一个繁杂喧嚣的文化空间,各种文化元素落入这个空间成为民间人生必须面对的各种“思想”问题。民间大众和知识分子的重要区别在于,知识分子常常通过知识的逻辑把世界抽象化为理性的模型,而民间大众则直面这些繁杂喧嚣,他们总是试图用这些零散而复杂的文化元素诠释自我,最终导致这种诠释看起来根本就不像诠释,而更像是多元文化碎片的拼贴——以各种稍加整理的感性结论去阐释自我生活故事,最终导致自我幻化为用来诠释世界的文化多元拼贴,民间自我仿佛消失了,其实是融入了文化拼贴的作品之中。我们对民间生存——文化的关系做出这样的解释时,就可以对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发展轨迹做出清晰的描述。
  纵观历代民歌在古代经典文学序列中的位置,我们发现,它们大多是情感的爆发后果,无论是对于爱情的缱绻歌唱,还是对于权力的愤怒指斥,民间一直都是情感性的存在群体空间。这个情感性的长久存在,表明网络文学通过言情爆发是必然的,其对于精英文学的吸引力也是自然的,因为,尚智的精英在尚智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情感的力量,而又常常需要回到情感地带酝酿具有创造活力的新书写运动。
  但是,网络文学的情感表达,从来就不是一种逻辑划分的后果,而是一种整体性的陈示。因此,网络文学的情感主义路线不会发展出精英的文学,而会在情感的宣泄之后另辟新径,这就是大话文本出现的基本前提。大话文本以无所顾忌的抒情方式,特别表现了民间快嘴文化母题的应用性。大话文本中充满了夸张、嘲讽和幽默成分,但这些夸张嘲讽幽默不是指向民间外部而是指向民间自身,你可以说民间有一种自虐的文化倾向(看一看很多小品、相声就知道,恰当的自虐是可以带来欢乐的),其实这是所有无权无势者的共同心理,无权指控外部就只能酷虐自身,所以大话文本是民间自我文化的充分暴露,且完全脱去道德伦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展开对于民间自身的狂轰滥炸,在自我矮化和丑化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如果说变形生活是大话文本的基本特征,那么,在人们把《金瓶梅》当作古代世俗化文本的经典看待时,显然注意到了民间性书写的另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极端的写实倾向,或谓纪实倾向(不仅仅是性的纪实,而且是菜肴、账单、人情来往等生活内容的全盘纪实)。纪实是对大话文本的反动,也是对实实在在生活本身的敬拜,民间固然不乏济公这样的大话人物,但更多的还是升斗小民,他们需要日常生活的实感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来合法化自己的哀乐人生。不过,纪实的民间对民间外的人的吸引力要远大于民间内的人,因为,这种文本既可以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实录,也可以是一种政治学维度上的民情舆论铁证。因此,写实文字远没有玄幻之类的幻想文字受网络读者的欢迎(各种纪实文字引发的争议不应归属于欢迎类别)。
  如果仅仅在神话记忆和原始思维的层面上谈论民间的幻想文字,我们的理论根基显然是理性的、现实性的。而当我们把任何时代出现的民间幻想型书写联系起来看时,就会发现这些写作都是跟民间自我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的根基只是自我,是那种永恒的试图突破自我现实障碍的心理冲动,是那种在最完美的环境中展现自我风采的文化追求,是那种不顾一切只按照自我原则构建语言世界的存在情怀。也正因如此,此类文字具有超越现实身份和文化惯性的力量,流传在历史的民间大众空间,繁荣在网络的民间狂欢地带。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2008-04-2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吉国秀]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
下一条: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论文摘要)
   相关链接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
·储卉娟:《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