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作者:蓝爱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05 | 点击数:9818
 

  三、文学的网络:民间性生活景观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的确可以把民间性看成是网络文学存在的一个核心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一与网络结缘就自然民间了,网络文学要坚持其民间性话语立场,就必须始终应对各种诱惑与挑战。比如,当精英文学从其思想及其表达的角度要求网络文学严肃化,并不断从其中抽取各种包含经典发展倾向的作家或者文本进行规训式赞扬时,网络文学面临自我的失语;当通俗文学不断扩张网络文学的市场前景,并对其潜在利益进行挖掘时,网络文学面临文化的失落;更不用说那些以传统/现代、民间/官方作为话语建构的理论阐释,在竭力突出网络文学的异质性、挑战性和反叛性的同时,把网络文学看成未来文化的代言,这种意图的误读可能既蕴涵着思想扭曲,也将产生文化误导。那么,民间性如何作为一种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存在,或者说,网络文学是否存在一种突出的书写范式,使民间性成为其不变的标示符号?
  民间性虽然是一个文化概念,但这个概念的形成根源,其实不在文化追求而在生产文化的生活本身,也就是说,民间是一个求生存的群体指称。现代通俗文学把自己定位为消闲文学立场反衬出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民间文学是非消闲的文学。民间文学是一种源自生活意欲的文学,比如,传统的民间文学都是围绕物质关系、人际关系、情感关系而组织的文学,它通过这些基本生活关系的经验性复述获得自身的文化命名。比较而言,通俗文学的每一个字符中都充满利益的算计,它把文学当成生存本身来对待,从字里行间寻求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而精英文学习惯于对物质及其利益观念持坚定的批判立场,因为它追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把生存当作一个人类性的事件加以审视,从而突出精神的拯救性。在生活的基础上理解民间文学,口头性、集体性、不稳定性和传承性等民间文学特征归纳就超越了形式意义,而具有内容表达方面的真理价值。也就是说,民间文学的口语化集体传承目标,不在于要通过叙事寻求什么、超越什么,而仅仅在于通过叙事表达自我生活立场、价值标准和思想倾向。人们常常被民间文学的纯真性感动,疑惑于它怎么能通过简单的叙事就可以得到生命的真意。其实这一切均源于民间文学建立在自我的原生态表达基点上,它直接把生活的感觉和理性结论放在语言里。从叙事的角度看,自我的原生态表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流露。所谓自然流露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并不需要自我之外的参照物来衡量是否具有合理性或者合法性;二是率性表达。所谓率性表达就是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并不需要既定规则来监控自我,使自我符合经典范式或者习俗惯例。自然率性的叙事在突显生活原生态力量的同时,也映衬了生活者物我不分的原始天真,从而能够以生活本然的魅力牵引叙事及其阅读。从文化的角度看,自我的原生态存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自然性。物质的困境、喜怒哀乐爱恶欲、理想的渴望、心灵的困境都以其自然样态呈现为文本故事,文本向所有的生活者敞开,他们进入文本再度经历生活。二是自我的真诚性。真诚作为道德范畴的概念,揭示了民间书写的基本动力源于伦理的追求。民间性书写大多是劝善型书写,因为真诚见证丑恶的目的也是期待美好,是让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更为人性的世界。因此,民间书写通过自我的真诚投入,探寻世界的本质。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要坚守自身的民间性,首先,必须坚持生存性,以直面大众生活处境的勇气,从这种处境中获得基本的书写动力;其次,必须坚持自我性,在“我手写我口”的基础上创造自我的世界,突出不是世界让我精彩而是我让世界生动的自我理念;最后,必须坚持纯真性,摒弃虚伪的文化冲动或者迎合的思想投机。总之,自我生存的纯真表达是网络文学继承民间文学精神传统,使自己成为网络时代“新”民间文学的核心语词,它的“新”只表现为书写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它从来都是旧的,因为它始终生活在民间并表达民间。
  网络文学的书写实践证明,民间性是它区别其他文学种属、立身文学世界的基本根据,也是它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离开民间性,网络文学也就丧失了网络空间赋予的宝贵的实践空间。无论网络文学在话题的开放、表达的冲动、写作的自由、方式的随意方面表现得有多充分,如果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姿态、话语和精神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就会成为虚伪的民间写作,会被网络读者所抛弃,并最终被文学所敌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民间性核心要素的独立,无论对网络文学的现实状况评估,还是未来发展预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低限度也可以通过核心标准的确认,减少因评价标准混乱而导致的理论误用、意图误读、期望误置和文本误认,从而为正确评价网络文学清理出一个合理的理性认识路线。

 来源: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6-2007)>获奖作品>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2008-04-2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吉国秀]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
下一条: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论文摘要)
   相关链接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
·储卉娟:《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