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作者:蓝爱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05 | 点击数:9816
 

  二、抵抗与归顺:三大文学体系的文化格局
  所谓三大文学体系,是指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和精英文学构成的不同文学生态景观。在不同的历史区间,三者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的关联关系。在古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混沌一体,并与精英文学构成精神的文化互动;在现代,通俗文学和精英文学处于对峙的两端,而民间文学则基本隐匿不见了。在网络时代,三者处在一个平行的生存竞争环境之中,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异军突起,以作家文学为代表的精英文学顽强守护,以流行写作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繁荣兴旺。精英文学是吸收、融合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书写经验的大本营。尽管长期以来精英文学的理论阐释,相对忽视了通俗文学对于精英文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贡献,但事实是,没有通俗文学对于小说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巩固,精英文学的传播是要受到极大影响的,这一点在图像时代特别明显。因此,通俗文学的衰落必然导致精英文学的一蹶不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文字构建精神消费和家园的基本叙事手段。古典时代的精英文学和民间文学互动已经是一个无需说明的事实,但现代通俗文学的崛起似乎淹没了民间文学。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民间社会的公共化,已经使历史性的民间社会及其文化消失,即使可以把公民社会依然称为民间社会,但此民间显然非彼民间,公民社会的文化手段事实上已经变成通俗文化的消费渠道——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社会公器。比如说,放鞭炮这一民俗风习,尽管在民间社会有很深的根基,但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事实上已经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民间文化传统习俗的维持,只能让步于公民社会利害关系的考量。可见,不是人们不民间,而是民间生存的社会土壤已经被置换,就像花盆里的花虽然永远是花,但永远成不了大自然中的花。
  从网络文学的存在特征看,民间这个在现实空间中不存在的社会,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部分实现。网络社会是一个民间社会,这个社会的规则和历史上的民间社会文化规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人们通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发现,民间文学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风格清新、刚健,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不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质。这些特质网络文学都具备,而且体现得也极为明显。比如口头性,网络社会及其文学的口语化风格一向是其生动活泼、尖锐俏皮叙事的基本来源,大话文学是其极端的典型体现;集体性在网络社会及其文化中的表现是其广泛的参与性和参与规模的庞大性,即使精英文学再怎么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它也不能轻视网络文学惊人的点击率和阅读量,这是文学存在不容忽视的基本力量;不稳定性表现为网络文学创作的即兴性和易变性,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想网络将流传什么样的文学写作,即使作者对于这一点也不能保证,不稳定性是与集体性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它就来源于集体性的文本参与;传承性表现为网络文学有极强的借鉴冲动,只要可能,网络文学可以把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的文学资源都用来供自己使用和发挥。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对于古典语言和古代诗词的继承、借鉴也是极为突出的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特征是以民间文学与精英文学的书面文学分歧阐释为出发点的,它侧重的是差异性研究。网络文学作为民间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差异十分明显,而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则需要加强清理。很多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会把网络文学当作通俗文学的一种,因为,网络文学在从在线阅读转型到纸面阅读的过程中,出版商常常是以通俗文学的宣传手法相号召的,流行性几乎成为网络文学市场成功的重要标签,而且,从目前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来看,也的确存在很强的通俗文学倾向——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写作。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这种现实利益关系是否是决定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大本营的根据?其实这就跟我们不能以市场成功与否判断精英文学成功与否一样,网络文学包含市场性,具有商业性,并不能成为判断网络文学之文学性质的根据。
  从三大文学体系关系的立场谈论三者特征时,我们面临着无法区分三者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三者之间的文化界限作一个简要的描述。在我们的阐述视野中,通俗文学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写作,它遵循市场写作规则,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情感的还是理性的。民间文学则是一种自我写作,它遵循自我情感释放原则,满足自我的书写欲望,无论这种欲望是表演性的还是展览式的。精英文学是一种思想写作,它遵循人文原则,满足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索冲动。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和精英文学的三个核心特征不是彼此绝对分割的,只是侧重点不同。通俗文学有思想,不过这种思想一定以通俗的面目存在。精英文学不可能没有作家自我的表现,尤其自叙传式的写作更是有一个充分的自我,但这个作家的自我目标是在极为广泛的人文价值框架中获得存在意义的,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离开20世纪的人文阐释框架也就丧失了精英文学的特征,单纯把卢梭的《忏悔录》看成是私生活原生态记录,《忏悔录》也就成了非道德文体的代表。民间文学需要市场也需要思想,但这不是其根本的书写动机,民间文学之所以常常表现为情感主义的写作取向,是因为情感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自我表达,离开自我的冲动表述,民间文学那种粗陋原始中饱含的活泼生动的生命价值也就丧失了。
  何以网络会促成民间文学自我书写的出现呢?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似乎暗示了人类自我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技术的无限度决定了自我发展的无限度,在网络空间,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具体的生活事实,而是自我想象的可能事实,你有多高的梦想你就有多远的发展,一切取决于对自我的设计和想象;第二,网络多元的文化事实自然增进了多元自我出现的概率,这种多元是超现实的,是无限想象的,要在现实的层面实现这种多元基本不可能,而在网络空间则轻而易举;第三,网络时代的民间大众从来不需要他人引导自我思考,并通过他人赋予自身以深度意义,他们的自我本身就是深度,就是文学的目标,这种摒弃启蒙含义的书写使文学进入一个自我教化的新时代,网络民间大众通过不断的书写获得书写自我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收获文化的满足。这曾经是毛泽东时代人民文学的乌托邦幻想书写的理论构成部分,如今正成为基本的生活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能揭示网络文学自我书写的文学内涵成分。
  我们也许可以从三大文学体系各自文化特征的存在事实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网络文学的合理位置应该是整个文学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网络文学将和精英文学、通俗文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2008-04-2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吉国秀]地方性知识的当下意义
下一条: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论文摘要)
   相关链接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
·储卉娟:《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