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2 | 点击数:11281
 

    俗称中国“四大传说”的孟姜女传说、梁山伯祝英台传说、白蛇传传说,以及在民众中也流传非常广泛的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于2006年5月20日被纳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我国文化史上开了民间传说受到国家保护的先河。但公众对于“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竟然没有一个地方申报、故而未能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感到非常遗憾和失望,自然也成为我们这些多年来从事民间文学搜集、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学人的心头之痛。好在,等待了两年之后,2008年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中,终于载入了牛郎织女传说,而且确认山东省沂源县、陕西省长安县、山西省和顺县为该传说的第一批保护地。(2008年6月1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郎织女传说”已被批准纳入,编号为:Ⅰ—36。保护地只批准了山东沂源县与山西和顺县两地。)对此,我和同行们无不感到欣慰,额手称庆。

    我所以把牛郎织女传说的这三个重要流传地称为第一批保护地,是因为近年来积极申报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地的地区还有好几处,如河南省的安阳市、江苏省的太仓县、河北省的内丘县、甘肃省的西和县等。这些提出申报的地区所以没有被采纳进入国家级“非遗”的“民间文学”类名录,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因为他们申报的重点侧重于七夕节而非传说,有的则由于他们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想以当地某些文物或风物来证明他们那里是牛郎织女传说或七夕的起源地,而他们所提供的传说文本又不足以证明牛郎织女传说在当代还有广泛的流传和承递。笔者希望这些地区继续努力,做扎实的田野工作,组织基层文化干部或与高校和研究单位学者们合作,对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广泛而科学的搜集,拿出科学性比较强的记录文本和切实可行的保护工作计划来,再行申报。

    我想,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牛郎织女传说所以遇到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冷淡,除了参加这项工作的文化干部对民间传说不熟悉又没有下乡去做实地调查采录而外,也可能与这个传说在近代以来处于逐渐衰弱的发展趋势不无关系。20世纪前半叶,被文人学者搜集记录下来并公开发表的牛郎织女传说,与同时期发表的孟姜女、梁祝、白蛇传等三个传说相比,数量上是最少的。笔者所能找到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材料,充其量不过十数篇。笔者在编纂《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1937—49,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时搜集到的牛郎织女传说计有:[1]静闻(钟敬文)记录《牛郎织女》,流传于广东陆安,《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2005年第10期;[2]王茀桥记录《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于广东,《民俗》周刊第80期,1929年10月20日;[3]蔡维肖搜集《牛郎织女》,流传于福建南安、泉州、漳州一带,谢云声编《福建故事集》,厦门新民书社1930年1月初版;[4]孙佳讯记录《天河岸》,流传于江苏灌云县,林兰编《换心后》,上海:北新书局1931年;[5]郑仕朝记录《牛郎织女》,流传于浙江永嘉县,《新民》半月刊第5期,1931年;[6]林秀蓉搜集记录《牛郎织女》,流传于山东,方明编《民间故事》,上海:元新书局1937年3月初版;[7-8]赵启文记录《牵牛郎》两篇,流传于山东诸城,王统照编《山东民间故事》,上海:儿童书局1937年8月初版;[9]《牛郎织女》,欧阳飞云《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引,见《逸经》杂志第35期,1937年;[10]《牛郎织女》,李浩编《民间故事新集》上海大方书局1947年再版;[11]《牛郎织女》,《民间神话》,上海:国光书店。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地民间文学工作者在全面搜集基础上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各省卷本中,入选的牛郎织女传说的数量,也显示了这个传说在各地的流行仍然处于弱势,不像董永传说那样因受到戏曲和电影的激发而在民间重新获得了传播的活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7-31 10:34:0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
下一条: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