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2 | 点击数:12000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问题,始终是20世纪中国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却也始终处于裹足不前的状态。只是到了世纪末,即云梦睡虎地材料行世20年后,对这一传说的起源研究和文化解读才终于迈出了新的一步。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研究结论都能被接受。如有学者把牛郎织女的婚姻引申解读为“传统走婚制与新夫妻婚制的妥协”,织女为“低级的”“走婚者”,而牛郎为“高级的”“夫妻婚者”。这样的解读和结论,怕是很难有较大的说服力。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认定,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激发起了关于牛郎织女起源问题的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无论是在纸质媒体和学术报刊上,还是在网络虚拟媒体上,发表了数量不少的文章,应该说,不同立场的论者都有了较大的视野开掘和理论提升,除了对古文献的解读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外,地方学者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有关牛郎织女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开掘,大大地丰富了我们过去在牛郎织女传说上的狭隘眼界。当然,也要指出,有些地方出于利益的考虑,把目光放在了争夺传说的原生起源地上,未免把原本属于学术性质的问题利益化、庸俗化了。事情的另一面是,缺乏对现代口传材料的苦心搜集和理性观照,已成为当下研究者的时代通病。从全国来看,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而进行的民间故事调查采录,提供了那个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的传说记录,尽管其地理分布和记录质量都未见得能令人满意。往者已矣,现在我们所缺少的,是这一传说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十几年间在民间流传的口传文本的记录,而这无疑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发展变迁、以至文化国情的重要依据。国务院文化部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今年年底应是宣告基本结束的日期,可惜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更多能够显示出时代烙印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口传记录资料问世。在此情势下,山东省沂源县的地方文化工作者,在学者们的帮助和指导下,两股力量通力合作,深入到民众中去进行了艰苦细致的田野调查,搜集采录了一批现在还流传在民众(主要是农民)口头上的牛郎织女传说,并对21世纪初当下时代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出了田野调查报告,为这个有着两千多年流传史、至今还在民间广泛传承的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我想,由叶涛教授和韩国祥书记主编、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参加编辑的这套包括口头传说集、研究成果集、史料集、图像集、调查报告集等多项成果在内的《牛郎织女传说系列丛书》,将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口头传承和生命延续,也为这个传说同时以其“第二生命”在国内外读者中广为传播,提供了依据或参考,仅这一点就是可喜可贺的,而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于民间文学学科的建设,都将是有益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7-31 10:34:0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
下一条: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
   相关链接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