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国民间故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艾伯华主张中国故事特殊论,并不是否定中国故事可以抽象为具有高度普遍性的故事类型。他很可能是出于文化比较的需要,想更多地保留中国故事的细节。他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前言:局限性和宗旨》中介绍自己确定中国故事类型时曾经反复调整,有时候从一些故事中归纳出类型,后来也可能分解为几个类型:
然而,把许多类型现在加以合并或者以后加以合并,这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情况来说也并非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过分地合并,那就将会证明所有的类型对全中国都是适用的了,地区性的差别就会完全消失。那样说来,民间故事资料对比较文化学来说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比较文化学的任务就是要仔细研究中国的各种特定文化,这恰好取决于那些细微的差别,而过于概括就会看不到细微的差别。
他所说的“过分地合并”,实际就是进行更高程度的类型抽象化。按照他的说法,那样的结果就会得到适用于全中国的故事类型。这样做并非不合理,代价只是丧失了地区性差别,而无法被比较文化学所使用。在我看来,故事类型的确定本来就是为寻找各个异文之间共性的活动,忽略细节差异是非常正常的。确定中国范围内的故事类型,应该是忽略地区差异的,那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应全国的类型。艾伯华太关注地区差异,不肯进行适合全国范围的故事类型高度抽象。那么,他反对把中国故事抽象到符合世界范围标准的故事类型,就很自然了。艾伯华主张中国故事特殊论,不是说中国故事无法进行类型的抽象化,而只是为了个人学术兴趣的需要,不愿进行高度抽象,以求保留更多细微差异。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找到适合于全世界的故事类型,势必对更多的民间故事异文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化。最理想的故事类型当然就是具有最大普遍性的、能够恰当概括全世界民间故事作品的类型。在这个层次上,所谓民间故事类型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都是特殊的,故事类型就是要超越其特殊性,在它们的共同性、普遍性上建立起来。即便是为了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间故事类型的特殊性,也需要首先了解世界民间故事类型普遍性之后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其真正的特殊之处。据说芬兰学者阿尔奈(Aarne)也是在完成了《民间故事类型》之后,才又编写了芬兰民间故事与传说的索引。目前多数国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都参照AT分类法进行编制。
这样看来,坚持中国故事类型特殊性或者倡导中国故事类型普遍性,是两种原则不同、但是各有适应性的学术选择。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7-31 10:28:27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