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向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02-11 | 点击数:247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有助于彰显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又有助于提升全球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凝结的中国式情感和民族精神。中国春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绝佳例证。当我们将其纳入现代文明转型进程中予以考察时,不难发现,中国春节集中体现的独特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及其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属性,既为其穿透数千年历史云层绵延至今提供了不竭动力,又使其有机会成为身处现代的人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力量源泉。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集中体现

  春节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它不仅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展现,也是和合爱人道德观的具体实践,以及和实生物社会观的直观反映。

  第一,春节生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一节日中,人们不仅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在实践中体现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智慧。春节集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一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定位自我的基本方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几乎被所有学派所认同和追求。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协调统一。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祭祀山川河流、供奉祖先神灵,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春节的庆祝活动,如祭祀和供奉,也是对“民胞物与”思想的具体实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春节深刻地映射出和合爱人的道德观。在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仪式活动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深刻体现和系统认识。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和合”理念贯穿于春节的每一个仪式和习俗之中。从庄重的祭祖仪式到邻里亲朋间的拜年贺岁,春节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人传统美德的生动展现。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人们通过实际行动,将和谐、友善、尊重的道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第三,春节还集中体现了和实生物的社会观。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深刻地体现了“和实生物”的社会观。这一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与差异并存,是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在春节期间,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竭尽所能地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不仅体现了对家庭和睦的重视,也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实践。人们常说的,“大过年的”,这句简单的话语在春节期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放下纷争,尽可能展现出更多的宽容与和谐。春节期间的拜年、走亲访友、参与庙会等活动,不仅是庆祝的方式,更是强化社会联系、修复人际关系、重建社会纽带的重要时刻。这些活动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稳固社会结构,使得各种社会关系在新年的喜庆中得到更新和强化。

  春节是中国传统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中国传统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的集中展现。春节作为时间的节点,被赋予了“新”与“旧”的过渡意义,使得原本无结构的自然时间流被赋予了结构化特征,成为人们确定自然时序社会属性的起点。春节使时间具有了历史。春节前属于“过去”(“旧”),春节期间属于“现在”,春节后则属于“未来”(“新”)。在时间的循环往复中,春节成为衡量人们生命历程和生命周期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成长。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是时间的标记,是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深刻反思和美好期待的交汇点。作为年度周期的起点,春节承载着总结、结束、开启与展望的四重时间意义。

  第一,春节作为一个总结性的节日,标志着四季轮回的完成,从谷物的播种到成熟,人们在此刻回望过去一年的旅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四季的更迭在人们的时间观念中展现了时间的确定性,即每年都是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与感恩,通过举行各种仪式祭拜神灵、供奉祖宗,表达对过去一年的感激之情。

  第二,春节也是一个结束的节日,它宣告着一个时间周期的圆满结束。在除夕夜,这个象征性的时刻,人们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如河北、山东地区的“踩岁”习俗,来告别旧岁,同时满怀热情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第三,春节作为新一年的开启者,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通过张灯结彩、互相拜年的方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第四,春节还是一个展望的节日,人们将希望和梦想寄托在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人们在此刻尽情地憧憬和规划,为未来描绘蓝图。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机融合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一脉相承、和谐共融的集中体现。春节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走到现在,始终都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这得利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人民性、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时代性是中国春节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基本原因。春节的时代性,即春节的与时俱进性。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数次剧烈转型,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因生产力提升而不断更易,春节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时间节点,以其无与伦比的与时俱进性,始终能够与新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第一,春节的时代性体现在其为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时序感和秩序感。在以流动性为主要形态的现代性社会中,个体主义和无缘社会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此时,春节如同一股黏合剂,维系着人们对于时间节奏和生活秩序的体验。面对现代性的洪流,它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根基,似乎要将一切坚固的事物冲刷殆尽,个体在其中几乎无力抗拒,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将个体凝聚成群体的力量。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春节承载了人们的期望,成为一种整合力量,它提供了一种共识的经验和价值,有助于阻止个体过度孤立,让那些即将失去集体感的人们能够周期性地聚集在一起,共同抵御现代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狂欢的节日,更是一个避风港,给予人们确定性和结构感。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时间仿佛被暂时固化,展现出其结构化的一面,这正是流动性极强的现代社会所稀缺的。春节提供了一个场合,让人们得以在变动不居的时间之流中得到片刻的稳固,共同体验和庆祝这一年度盛事,从而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找到归属和精神慰藉。

  第二,春节的时代性体现在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调适机制。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春节对个体而言既是束缚也是约束,尤其是在与伦理道德融合之后,它展现出一种几乎不容置疑的强制性,这是春节结构性特征的体现。正因如此,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无论是在外打工的游子还是在家乡务工的劳动者,春节都“强制性”的召唤他们回归故里、回到家庭,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结构性力量中孕育了反结构性的力量。这种反结构性力量为渴望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约束中解脱出来的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借口。至此,春节成为一个逃离的契机,让人们从日复一日的例行性甚至有些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暂时抽离,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从现代性困扰中寻求精神突围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让人们得以从现代生活的连续性中暂时脱身,实现心灵上的重启和更新的机会。

  第三,春节的时代性还体现在为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寄放乡愁的寓所,以及为现代人提供了开展共同生活的时机。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快节奏中,人们往往将民间生活理想化,视其为田园诗般的存在,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于这些传统节日之中。作为传统节日,春节成为乡愁的寓所。人们在其中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构筑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节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人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传统始终不变,它们是现代人共同身份和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庆祝过去一年的收获,也会展望新的一年的希望。春节让人们有机会放慢脚步,与家人团聚,与朋友交流,共同体验那些温暖人心的传统习俗。这些时刻,如同时间的宝贵礼物,让人们在现代生活的洪流中找到了归属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滋养。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机制,春节让人们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了不变的文化之根。

  此外,在当今社会,常有人感叹“年味”不再,然而,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事实:年味并没有变淡,只是变化了。与过去相比,现代的春节承载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价值与期待。不同背景和群体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体验和感受春节,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这种多样性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或许,正是因为春节具有这种强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才使其跨越历史的长河,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每一个对过年充满期待、对春节怀有憧憬的人,都是这一传统节日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不仅是春节习俗的实践者,更是春节所蕴含的中国情感和道德观念的现代诠释者。作为最具象征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春节正是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赋予新意,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变化中,保持了其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

  总之,在现代文明的广阔视野下,中国春节不仅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春节的由“中国年”变成“世界年”,不仅彰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而且在全球华人心中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更为关键的是,春节成为了一扇窗口,能够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民族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2月7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