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05 | 点击数:280
 

摘   要: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这一视角看,古代中国的很多节日都不是孤立的节日,而是一个个“节日群”。将以春节为中心的诸多节日作为一个节日群结合实证史学和结构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会看到这个于中国古代最大的节日群,与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具有同构性,是融象数于一体的节日复合体。在新年节日群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存在一个从南北朝至唐朝的旧模式。这一模式与月相变化相关,以“七”为核心结构要素,存在着初一至初七的“神圣的七天”。另一个是我们今天仍旧在使用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与星辰循环相关,以兼容“七”“五”为结构特征,并存在着初一至初五的“神圣的五天”。比较新旧两种模式,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春节的新模式,实际上是新年节日群历史上不断被精简的结果。精简后的新年节日群节期更集中,内容更凝练,其主体部分内含着年的循环、月的循环、日辰(星辰)循环这三条线索。这三条线索经纬交错,共同组合形成我们今天新年的核心节俗。

关键词:春节;新年节日群;月相;神圣数字;五行;循环


  一、作为节日群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今天的春节俗称“过年”“过大年”,实际上是一个以除夕和元日为核心的节日群。这个节日群通常从腊八算起,中间经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与元日、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前后横跨两个月、有34天前后的节期,是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节期最长的一个。在中国节日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知道春节一直被称为“年”,“春节”之称是非常后起。考虑本文内容多涉古代,为行文方便,本文使用“新年节日群”的说法,以指代围绕农历新年形成的这个最大的节日群。所以,“新年节日群”所研究的,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文化。

  在过去的节日研究中,我曾使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发现了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如下排列规律:“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节日排列如果以半年为单位,则明显重前半年,轻后半年。如果以季节为单位,则重春秋而轻夏冬。如果以月为单位,节日排列则重奇数月,轻偶数月。如果半月为单位,则节日排列重前半月,轻后半月。但一年之中,这个规则有两个变例。第一个是八月。自唐末至宋期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出现,使八月份这个偶数月的节日分量变得比较重,形成了全年严谨的节日旋律节奏中的一段变奏。第二个变例发生在十二月。十二月按照规律是偶数月,但因为临近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其节日排列上和一般规律有截然相反的倾向。虽然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重,并且是后半月重于前半月,这是一个双重变例。但因为时间上一年又一年是循环的,所以十二月的节日部分就和后一年正月的节日部分组合到了一起。这一排列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使春节前后的节日分量在全年的节日排列中显示出突出的分量,形成了全年节日排列最集中的高潮部分。”由十二月的一部分和正月的一部分组成的高潮部分,正是新年节日群,是中国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群,是中国人时间生活的重中之重,值得认真研究。

  但很可惜对这个中国人时间生活中节期最长的节日群,就其生成和内部结构,目前还很少有人做过深入分析,所以很多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讨论。本文拟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实证史学和结构分析两种方法,对新年节日群进行一次综合考察。

  这里先就“节日群”这一概念作一说明。最早使用“节日群”这个概念的是巫瑞书《“腊日”的衍化及楚地腊月节日群风俗》一文。该文认为新年存在两个节日群:“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古老节日群,即‘十月朔’、冬至节、‘腊八’,以及‘小年’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除夕‘年三十’。它与民间的另一个新春节日群含‘大年’,人日,立春,元宵等,正好相互辉映,习俗久远。”巫瑞书这一论述以辞旧和迎新为主题,将春节相关节日与习俗分成两个部分展开研究,在理论上很有创造性。特别是他创造使用了“节日群”这个重要概念,并用这个概念对春节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进行分析,给人很大启发。可惜他在行文中并没有给“节日群”这个概念做定义,也没有针对这个概念展开论述。

  本文使用的“节日群”,指我们节日研究中遇到的由复数节日组合而成,或由多个相互联系的节日事项结构而成的节日复合体。使用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在于能够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中国人节日时间生活中相互之间富有联系的部分展开研究,进而摆脱节日研究中一大弊端,即因为只从单一节日固定时间的孤立视角出发展开研究,而牺牲掉很多拥有时间跨度的丰富的节日习俗内容。

  用“节日群”这样的视角考察中国人的节日生活,会发现很多节日都并不是孤立的一天,而是和一年中其他日子有很多关联的。这正是使用“节日群”概念展开相关研究的道理所在。“节日群”这个概念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整体性特质是相互呼应的。使用“节日群”概念来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有可能让节日研究变得更立体,从单纯的个体研究走向更深广的层面。

  我一直提倡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整体性特征。《淮南子·原道训》说:“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中国古代人使用四季流转区分时间,又使用阴阳将区分开的时间转换为互相关联的整体。因为中国古代时间体系这种特有的结构性质,在一年的时间循环中很多被规定为“节”的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一年中另外一些节日相互关联缠绕,呈现出的正是复合型节日构成。“节日群”这一概念之所以重要,正在于这一研究视角有利于摆脱节日研究单一、孤立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抓住一年中节日间的关联部分,将诸多相关的节日放到一起进行研究,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古代节日体系的特殊性非常重要。

  以“节日群”的视角研究春节,我们很自然地会从结构视角去透视起始于十二月腊八的这个中国古代最大的节日群。因此也就会在结构方面提出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腊八是新年节日群的前奏,我们常说“报信的腊八粥”,可为什么是腊月八日成为进入春节的前奏呢?再比如我们会追问:小年为什么安排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确立新年的基点是什么?我们会追问从腊八算起,中间经过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除夕与元日、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的新年节日群,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其内部的结构逻辑是什么?今天的新年节日群是怎样演进过来的?这些演变的文化意义何在?以下让我们从中日节俗比较的角度切入,来逐步讨论并回答这些问题。

  二、中日节日比较视野中的年俗演变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2年(718)制定的律令法典《律令》的杂令第40条规定:

  凡正月一日。七日。十六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十一月大尝日。皆为节日。其普赐。临时听敕。

  我们知道古代日本正月大的岁时活动,几乎全盘接受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影响。在正月的岁时活动中,一月一日元日节会、一月七日人日节会、一月十六日踏歌节会,这三项在古代日本被合称为“正月三大节会”,作为国家正式的年中行事,地位最为重要。能否参加这三大节会甚至标志着官僚的地位和对官僚的评价。日本古代法律条文集《延喜式》所收入的法律条文中,就有给一年考课不合格的高级官吏“不预三大节会”作为重大惩罚的规定。我们今天过年,进入新年后最重视的是初一到初五,破五后一旦消歇,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年最后的一大高潮。由此看来,日本这三大节会看似和中国的春节并不一致,但我们回溯古代年俗的发展变化,就会发现《养老令》有关以正月一日、七日、十六日为节日的规定,明显受到中国唐朝律令中有关元旦、人日、上元节规定的影响。这一发现让我开始思考年俗的演变。

  年俗的演变是一个重要问题。“年”字本义有农作丰收之意,岁末祭报神灵而庆岁,这样的习俗产生当极为古远,惜上古悠缈,史料有限,加之历法多变,其新年结构很难论及。所以从史料出发,我们对新年节日群的分析,姑且将起点设置在节日记载比较丰富的南北朝时期,并以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为基点,分析其新年节日群的存在结构与模式。

  从史料上看,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个围绕新年的节日序列,其起点是腊八,中间到除夕·初一、到初七、到十五,其终点则是正月晦日的新年节日群。关于这个节日群的节俗,宗凛的《荆楚岁时记》中有非常清楚的记载: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是谓此也。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孽。其日,并以豚酒祭竈神。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孔子所以陪宾。一岁之出,盛于此节。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枝板着户,谓之仙木。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以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立春之日,悉剪彩为以戴之,帖“宜春”二字。为施钩之戏,以缏作蔑缆相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又为打毬鞦韆之戏。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正月未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

  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会,行乐饮酒。晦日送穷。

  十二月因为有腊而称腊月。《礼记·郊特牲》称:“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是谢神,包括酬谢自然神和报谢祖先两个层面。关于“腊”的性质,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但萧放举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为证,认为腊也有“接”的意义,其说甚是。腊是送走过往,向过去的一年说再见的日子,而此后是春草将生的日子。所以这是新年节日群除旧迎新主题最早的展开。腊日以后就进入新年。南北朝的年俗中除旧迎新当然是核心主题,所以除夕的年夜饭是过年的大关节,“一岁之出,盛于此节”,说的就是这个层面。此后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自然受到重视,节俗极盛。在初一之后,就是正月七日人日复为大节。有“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镂金箔为人”佩戴或互赠及登高赋诗诸俗,此后是正月十五作豆糜祠门户、迎紫姑卜蚕桑并占众事。此后则是正月未日夜的以火照井厕驱百鬼和晦日送穷。这一段记载几乎囊括了南北朝时期新年节日群的主要内容中(其中立春属于二十四节气起始的一个节气,其来源有自且日期不定,不在论内)。很明显在南北朝时期,新年习俗已经发展到自腊八始、经除夕元日、七日、十五日,最后到晦日结束的巨大节日群。这个节日群的基本框架发展到了唐代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条注云:

  元正,冬至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并给假一日。

  我们看其中元日给假七日,腊日给假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和晦日各给假一日。这样的规定也见于地方文献之中,如敦煌文献中开元廿八年三月九日:

  元日、冬至并给七日,节前三日,节后三日。寒食通清明,给假四日。夏至、腊各三日,节前一日,节后一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三伏,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及每月旬,休假一日。外官五月、九月给假,田假、授衣假分为两番,各十五日。

  在这里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新年节日群代表性的节日如腊日、元日、七日、十五日和正月晦日,在唐代法律中都被正式规定为节日。南北朝至唐代这个从十二月腊八、到除夕·初一、到初七、到十五最后到晦日的新年节日群次序是比较早的,为示区别,本文称之为“旧模式”。今天仍被我们使用的从腊八到二十三(四)、再从初一过到初五(破五)加上正月十五的新年节日群次序是后起的,本文称之为“新模式”。日本古代有关正月三大节会的法律条文,所受到的就是中国唐代年俗文化即“旧模式”的影响。

  比较中日古代有关正月节日的法律条文,还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这就是在中国有深厚节日传统的正月十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日本出现了正月十六这个节日。日本古代为什么将节期从正月十五改到了正月十六?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认真追索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施爱东]乡情 亲情 友情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春节申遗成功·[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