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21 | 点击数:206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刁统菊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摘  要:冬至是天文历法体系的显著坐标,因其深植于农耕文化的沃土之中,融合自然更迭、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构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综合性节日庆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冬至节俗的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先秦时代,经过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初步成型,至唐宋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况,随后在明清两代更是广泛传播,在各地形成了既有相同点又有独特地域色彩的节日生活。至民国时期,随着新历法的推行及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冬至的传统影响力虽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淡化,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却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本文以“中国节日志·冬至”项目组调查成果为基础,剖析冬至节俗背后推动传承的多重动力。
关键词:冬至;节日;祭祖;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下一条: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
   相关链接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