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邹艳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20 | 点击数:31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邹艳梅
(西南财经大学)
摘  要:谈论“礼俗”的话题由来已久。“礼俗”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周礼》时代,此后各朝各代均有相关学人对其进行概念辨析、内涵外延等方面的探讨。近二十年来,对于“礼俗”的研究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与近年来广为学界重视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的两相结合,推动了礼俗研究朝着更加全面立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学者立足于前贤的研究,把握了中国传统社会所独具的礼俗特质,适时延续了“礼俗互动”的研究思路,在深刻理解阐发的基础上,将“礼俗互动”概念广泛应用于专题研究。当然,今后的礼俗研究仍有较大的推进空间,可供借鉴的发展方案包括:其一,以综合学科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传统礼俗;其二,注重传统礼俗在现代社会的转向与实践;其三,加快构建数字化的中国传统礼俗研究。
关键词:礼俗;礼俗互动;人生礼俗;数字化礼俗研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
下一条: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刘晨]“墓神”后土的诞生·[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王素珍]民俗学的制度与礼俗研究谫论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